湖北打好開局之年春耕生産“第一仗”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3-10 09:35:41

  原標題:抓穩抓牢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生産 開局之年,打好春耕生産“第一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10310090458

2月19日,在谷城縣茨河鎮白龍廟村,村民駕駛旋耕機耕地,田間地頭,人勤春早。(視界網 謝勇 滕菲 攝)

  不負春光好,最美阡陌間。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廣袤的荊楚大地上,農民們紛紛走進田間地頭,搶農時、忙生産。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湖北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産區之一,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具有重要意義。3月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全省春季農業生産暨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推進會上獲悉,今年湖北省將狠抓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確保全年糧食産量穩定在去年水準以上,生豬恢復到2017年末的95%,建設高標準農田410萬畝,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細抓春管 奪夏糧豐收

  驚蟄已過,農時不等人。3月9日,棗陽市太平鎮南高莊村,一場春雨後的1000畝優質麥田綠意盎然,拔節生長。麥田上空,數十架“飛防”無人機緩緩飛行,盤旋穿梭,灑落薄霧。

  小麥要高産,重點在田管。“咱們這是示範區,選用的優質高産品種鄂麥006!”南高莊村黨支部書記高章艷介紹,示範區依託當地的繼旭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機械播種、肥水管理、病蟲防控、技術指導、機械作業的“五統一”,推廣應用小麥條播機械化播種、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小麥測土配方施肥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執行標準化生産,“才有這麥苗齊刷刷的喜人長勢。”

  通過示範帶動,去年秋播,棗陽落實小麥麵積149萬畝,目前一、二類苗佔比92.6%,豐産基礎較好。

  據農情調查,全省夏糧夏油麵積增加,生産總體平穩。小麥苗情持續向好,接近常年水準。

  當前,全省已啟動“夏糧生産百日攻堅行動”。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肖伏清表示,各地要突出重點區域、緊盯關鍵農時,落實清溝排漬、追肥壯苗等措施,夯實豐産基礎。春季是小麥、油菜病蟲危害高發期,要加強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病蟲害防治,實現“蟲口奪糧”。

  春播面積 穩中有增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關鍵是穩面積。今年初,省政府就下達了今年糧食播種面積總目標,要求各地嚴格分解任務,不打折扣確保糧食種植面積。

  浠水今年早稻計劃播種面積15萬畝,超省下達任務1.9萬畝。全年糧食計劃生産面積90萬畝,産量目標9億斤。“目標任務已全部分解到各鄉鎮,落實到村、組、農戶和市場主體。縣財政預算安排資金1200萬元,用於支持市場主體集中供應水稻良種、機耕服務。”浠水縣委副書記陳正紅説。

  作為“全國水稻第一縣”,監利充分發揮糧食主産區優勢,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基地,帶動農戶種植雙季稻。該縣列支500萬元用於支持50個高標準雙季稻示範樣板建設,每個連片基地“以獎代補”10萬元,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60萬畝。

  目前,全省春播農作物意向保持穩定,預計春播面積穩中有增。

  湖北備耕工作起步早,提早安排春耕生産資料的調劑和供應,生産資料供需有序。截至3月8日,湖北省分別備有雜交早稻、玉米、棉花種子124.5萬公斤、2900萬公斤、162萬公斤,均超過春播需求量;各類肥料省級備貨115.1萬噸,縣、村兩級分別到位89.9萬噸、62.1萬噸,超出全省常年需肥總量;主要農藥品種供需平穩。

  穩“菜籃子”保有效供給

  “各地要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和屬地責任制,毫不放鬆抓好‘菜籃子’産品穩定供應。”現場會上再次明確要求。

  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努力,湖北省生豬産能持續恢復向好。截至2月底,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分別達到2495.13萬頭、246.22萬頭,同比分別增長33.87%、33.12%。

  對照“年末生豬存欄恢復到2017年末95%”的目標任務,生豬補欄和疫病防控“兩手抓”。春季正值生豬添槽補欄旺季,各地加強春季動物防疫和排查監測工作,加強生豬屠宰和調運環節監管,嚴防動物疫情傳入風險。

  長江十年禁捕,漁民全部上岸,餐桌如何保證?

  “加快漁業提質增效,抓好春投春放,大力推廣循環水養殖、智慧漁業等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深入推進長江野生魚類繁育馴化和示範推廣,不斷滿足市場消費需求。”肖伏清説。

  經濟作物是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的重要途徑。全省將持續抓好蔬菜及食用菌、水果、茶葉、中藥材等生産,全年面積穩定在3500萬畝左右。建設高效菜園、精品果園、生態茶園、道地藥園80萬畝以上,不斷提高供給品質。

  建設高標準農田410萬畝

  3月初,荊門東寶區仙居鄉太平村,1300畝高標準農田只要擰開輸水管上的水龍頭,清水便“秒到”,汩汩流進壟間。

  “這裡曾是‘望天收’的農田,自從將高效節水設施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管灌、噴灌、滴灌後,灌溉保證率由50%提高到90%,節水50%以上,每年節約水費、人工等用水成本近30萬元,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大幅提升。”荊門市委副書記李濤介紹,沙洋曾集鎮、東寶區子陵鎮等項目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油菜花海等休閒農業結合起來,推動“田園變公園”“農田變景區”。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食安全戰略的重大舉措。今年,全國將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

  省委、省政府將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疫後重振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內容。截至3月初,全省2020年度340萬畝建設任務的299個項目全部開工,整體進度過半。2021年,全省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410萬畝,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9萬畝,涉及84個縣市區。

  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安排在永久基本農田和“兩區”,重點是水稻、小麥糧食生産功能區。以縣為單位,新建高標準農田畝均投入標準不低於2000元。單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模,原則上平原地區不低於3000畝,丘陵山區不低於1000畝。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要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堅持良田糧用,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省農業農村廳要求,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建機制、抓規劃、搶進度、抓投入,狠抓建設品質,做到“建一塊、成一塊”,力爭打造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樣板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汪海洋 孔劍 李曉軍)

編輯:胡禮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