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全面加強超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來源:長江日報  |  2021-03-11 09:41:40

  原標題:武漢全面加強超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全市1440個社區建應急服務站 破解應急管理“最後一公里”難題

武漢全面加強超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_fororder_01

新洲區舉水河舉行防汛搶險救災綜合演練,直升機救援不到20分鐘解救8名受困者。

武漢全面加強超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_fororder_02

2020年防汛期間,市應急管理局組建18支防汛救援突擊隊,並派幹部駐隊負責協調工作。

武漢全面加強超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_fororder_03

江夏區紙坊街進行消防演習活動,小朋友和消防隊員一起演習。

武漢全面加強超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_fororder_04

2020年防災減災宣傳周演練現場。

武漢全面加強超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_fororder_05

探訪武漢市備災中心。

  3月10日,湖北省市應急部門應急指揮中心有關負責人來到武昌百瑞景社區,調研基層應急力量建設試點工作。今年是武漢市“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年”,按計劃,全市1440個社區將建設應急服務站,破解應急管理“最後一公里”難題。這也是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2021年市政府22條民生實事清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新冠肺炎疫情、洪水汛情,2020年的武漢迎接著一場場大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應急管理部門迎難而上,于危機中覓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認真總結超大城市應急管理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著力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統一指揮 壓實責任

  建設應急“最強大腦”

  春節伊始,武漢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應急管理學院院長宋英華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這是武漢市應急管理局給他寄來的“武漢市應急管理專家”聘書。

  2020年底以來,武漢市加強應急管理專家智庫建設,面向各相關部門和在漢高校選聘各類應急管理專家,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專業特長,將190名專家分別編入應急理論研究、應急指揮、應急管理、應急預案和應急救援、安全評估評價檢測、氣象災害救治、地質災害救治、森林防滅火、防災減災傳染病防治等18個工作組,發揮其在應急管理中的決策諮詢和技術支撐作用,提升應急救援科學處置能力。至2021年3月10日,190名專家均已收到聘書。

  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還整合現有的市級安全生産、消防、森林防滅火、防汛抗旱、防災減災、災難救助、地震地質災害等各個應急指揮機構功能,形成了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全市綜合應急指揮體系。

  同時健全部門聯動協同機制。武漢市應急管理局建立與武漢警備區、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公安交管局等部門和單位之間的協同機制,及時互通災害事故信息,提高部門協同響應效率。充分發揮相關部門行業領域專業優勢,制定市防汛抗旱辦公室、市森林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工作規則,明確應急部門與水務部門、園林和林業部門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工作中的責任分工。

  超前識變 未雨綢繆

  擦亮應急“最亮雙眸”

  2020年10月30日,駕車駛過白沙洲長江大橋,細心的市民看到橋梁的外側有許多足球大小的“白蘑菇”,它們是利用北斗衛星定位技術檢測橋梁安全的設備。城運公司高級工程師賀曉川説,北斗檢測系統可以做到全天候監控,精度相當高。橋面有超限車輛通過時發生極其細微的形變,系統都可以敏銳地“察覺”到。目前,全市12座大型跨江橋梁的安全運行狀況盡在掌握之中。2020年,武漢市應急管理局立足早發現、早通氣、早發佈、早聯動、早處置要求,有力推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該局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重大風險和隱患在線動態監測。加強與氣象、地震、水利、自然資源、林業、公安、住建、交通運輸、文化旅遊等部門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的共建共享,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為了確保全市沒有發生有影響的自然災害及因災人員傷亡,2020年9月,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還印發了《市減災辦關於進一步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範工作的通知》,強化各專業部門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建設,強化各區屬地和部門“三個必須”風險防範責任。同時制定《武漢市防範化解自然災害領域重大風險工作方案》,認真梳理出全市自然災害領域在洪澇、地質、地震等10個方面24個重大風險點,對當前和今後時期防災減災工作作出了預安排。

  武漢市應急管理局組織水務、自然資源、農業、林業、氣象、地震等部門及時會商元旦、春節、清明、五一、中秋、國慶等重要時期全市自然災害風險,及時印發自然災害風險綜合研判報告,全面研判和部署自然災害風險防範工作。

  就近發現 就近響應

  打造應急“最剛力量”

  2020年11月18日晚7時40分,下沉黨員明志新來到廣八路社區14號1單元2樓,維修這裡的樓道燈。在他的帶領下,他和同事共排查了社區數千樓道燈,並更換其中的263個。明志新是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機電工程系系主任,也是武漢十萬應急大軍中的一員。至2020年底,武漢市應急管理局以深化黨員幹部下沉社區“雙報到、雙報告”制度為契機,把應急隊伍建設、應急預案編制和應急演練開展等落實到3300多個社區和行政村,應急隊伍總人數超過10萬人,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

  截至春節前,全市各區(開發區)共建立應急隊伍230支,共19060人。按照宜分則分、宜合則合、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要求,全市175條街道共建立由下沉黨員、社區居民、廠礦職工為成員的基層應急隊伍345支,共12246人。全市1440個社區建立應急響應隊伍2114支,共計28777人。1866個村建立應急隊伍2423支,共37671人。

  隊伍建立起來了只是第一步,如何建設“一專多能”的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武漢市應急管理局充分發揮市消防救援支隊綜合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國家隊作用,推動由應對單一災種向多災種、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轉型發展;統籌推進防汛搶險、地質災害、森林消防、水上搜救、危化品、礦山、金屬冶煉等領域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發揮其在各類災害事故處置中的專業作用,支持寶武鋼鐵、中船重工等大型企業、武漢地鐵集團、武漢地産集團等平臺企業建設自有應急救援隊伍,依託企業建立危化品救援基地。基於應急救援專長、物資裝備、救援經歷等建立應急救援隊伍數據庫,目前,已有20類102支應急救援隊伍入庫。

  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還通過贈送保險、提供裝備、開展培訓等方式,支持武漢長江救援志願隊、黃鶴救援隊(原武漢抗疫公益志願者聯盟)、藍天救援隊等民間志願者隊伍建設。2020年防汛期間,依託武漢市6家市屬平臺公司,組建了1.2萬人的應急防汛搶險大隊,為武漢市抗洪搶險作出了積極貢獻。

  明確目標 精準施策

  優化應急“最靈觸角”

  2020年10月29日,武漢市黃陂區黎元洪廣場上吶喊聲、隊員們穿著套鞋奔跑的腳步聲響成一片,前川街德興社區南德國際城小區武漢戴斯理物業公司派出8名隊員和消防大隊專業消防員同臺競技,出人意料的是,在一人兩盤水帶連接項目中,物業公司隊員達到9秒多速度,堪比專業水準,在24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團體第二的好成績。

  武漢市其他區也毫不示弱,例如江漢區,每年組織社區義務消防隊大比武,社區群幹、物管人員大多成為“消防能手”。花水街,毗鄰江漢路步行街,人口高度密集,擁有3座商業體、8個電子市場,社區利用大喇叭、小喇叭提醒居民,利用社區應急隊伍排查隱患,今年以來沒有發生有影響的火災事故。

  按照市區聯動、內外互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原則,武漢市應急管理局積極推動應急組織指揮一體化、監測評估常態化、信息報告網絡化、救援處置科學化、能力保障專業化、宣傳教育社會化“六化”建設,著力構建市、區、街、社區四級應急管理體系。按照有隊伍、有預案、有演練、有避難場所“四有”標準,推進街道、社區(村)應急管理工作往深裏走、往實裏走。開展社區應急管理網格化建設,利用社會綜合治理網格現有資源,通過範圍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推動應急網格與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網格融合對接,構建黨建引領、社區共建、社會共治、市民共享的基層應急管理格局,為做好城市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和安全生産工作,從容應對公共應急事件奠定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

  應對災變 多措並舉

  樹立應急“最美形象”

  2020年7月,武漢遭遇多輪強降雨。為了確保安全,部分地區採取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方式,緊急轉移受災群眾。79歲的天興洲居民曾祥鑫被安置在街道口小學東方雅園分校,他和其他7位老人住一間教室,來到這裡,頭髮剪了,還發了衣服和拖鞋,常用生活用品和口罩等防疫物資都有,還有醫生、護士駐點。閒暇之餘,曾祥鑫和大家一起下下象棋、打打撲克。對於食堂的飯菜他也特別滿意,連連誇讚:“汽水肉、冬瓜肉片和豆腐都蠻軟和,我們喜歡吃!”

  為了強化區、街道、社區(村)三級包保,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安全住處,落實衛生防疫措施”,武漢市建立了市局、區局、市備災中心和省廳、省備災中心五方救災物資調撥協調聯動機制。疫情期間累計協調調撥棉被26975床、折疊床10884張、帳篷4012頂、棉大衣3482件用於各區方艙醫院、疫情隔離點、卡守點和因災困難群眾;梅雨主汛期累計調撥折疊床、毛巾被、躺椅、帳篷等急需救災物資13000多件(套),督促指導受災區累計設置64個集中安置點,安置受災群眾6970人。

  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還舉辦全市災後重建專項會議和專題培訓班,強化政策指導和宣貫落實。會同市財政部門及時向蔡甸、黃陂、洪山、新洲、江夏等區下撥汛期受災群眾生活救助資金共計325萬元。全面推進災後倒損房恢復重建工作,確保春節前受災群眾搬進新居。

  為了強化應急物資供應管理,強化産能儲備、實物儲備和社會儲備,該局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採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建立應急物資保障機制,編印了《武漢市應急物資生産商參考名錄(2020版)》,收錄包括被服、安置、裝具、裝備、食品、醫用防護、森林防滅火、消防救援八大類、2500余家應急物資生産企業信息,保障應急和戰時工作需要。

  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還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拓寬應急物資儲存方式,與中百、武商、中商等重點企業簽訂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協議,明確協議儲備物資品種和要求,實現社會資源的綜合利用。建立健全交通運輸部門參與的應急物資緊急調撥協同保障機制,推進跨部門、跨區域、軍地間應急聯動模式,構建立體、綜合、現代的應急物流網絡,確保應急救援物資和人員運輸安全暢通。

  (策劃:長江日報法治文化傳播中心 撰文:何博 徐丹 圖片:吳學智 陳浩 彭桂榮 汪俊宏 李子云)

編輯:胡禮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