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大兩項成果入選中國古生物十大進展
日前,中國古生物學會發佈了“中國古生物學2020年度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兩項成果入選,分別是《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對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響》和《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氣候變化與森林火災事件:來自中國華南的化石證據》。
重大地質事件對生物地理格局的影響是生物演化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地大宋海軍、代旭教授等針對生物古地理對大滅絕事件響應開展了深入探索。該研究發現,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熱帶地區顯著的生物多樣性高峰消失,出現了一種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大滅絕後的菊石出現全球化現象,世界不同地區的菊石變得極為相似。這些發現表明氣候變暖及相關的環境事件對熱帶地區物種和地方性物種的影響更大。該成果對預測當前全球變暖加劇後海洋生物的變化趨勢提供了重要啟示。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和地大謝樹成教授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陸相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氣候變化與森林火災事件研究方面取得創新成果。根據孢粉化石、分子化石和銀杏植物氣孔參數等多種方法,首次獲取了川東鄂西地區晚三疊世到早侏羅世的古植被更替與氣候變化、裂解多環芳烴與古火災事件以及古大氣二氧化碳變化與溫室氣候等重要證據。這不僅是迄今為止東特提斯地區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古氣候、古火災事件和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最為翔實的高解析度記錄,而且首次在東亞地區揭示了該時期陸地植被、氣候變化與火災事件之間的聯繫。該系列成果標誌著我國在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地質事件方面躋身於國際學術前沿領域。
據介紹,“中國古生物學年度十大進展”的評選和發佈工作自2017年已舉辦五屆,極大促進了我國古生物學的發展。本次發佈的成果集中反映全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準創新研究成果,入選成果由來自中國科學院、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山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湖北日報記者龔雪、通訊員龐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