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立足水優勢 努力建設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來源:長江日報  |  2021-03-23 10:47:06

武漢:立足水優勢 努力建設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兩江交匯,氣象萬千。

武漢:立足水優勢 努力建設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百里沿江生態廊道。

武漢:立足水優勢 努力建設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周家河泵站主泵房車間。

武漢:立足水優勢 努力建設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大東湖深隧施工現場。

武漢:立足水優勢 努力建設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武昌區在內沙湖實施湖泊生態修復,經過持續的生態整治、湖泊生態系統重建,水下“森林”清晰可見。

武漢:立足水優勢 努力建設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中國地質大學開展“節水減排,從我做起”設計發明創意大賽。

  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Valuing Water(珍惜水、愛護水)”。我國紀念“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活動主題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武漢,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全市現有水面面積2117.6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4.7%,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從遠古的雲夢大澤,到大禹治水導漢江入長江,再到明成化六年漢水改道,形成“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恢弘城市格局,水運之便使漢口迅速崛起為“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楚中第一繁盛”。千百年來,武漢在與水相爭、與水相依的發展中生生不息,水優勢就是這座城市最大的優勢。

  近年來,武漢不斷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理念,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著力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打造世界知名濱水生態名城的腳步更實,城市安瀾、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目標更近。

  把防汛當作“天大的事”,確保一城安瀾

  武漢地處長江的“頂水點”,上有三峽川水、洞庭湖湘水下泄,下有鄱陽湖頂托,還有漢水夾擊,始終處於長江防洪的前沿。加上武漢地勢低窪,梅雨期暴雨集中,往往面臨外洪內澇嚴峻考驗。特別是1954年、1998年爆發的大洪水,至今仍讓不少武漢人回憶起來感到心驚。

  每年夏天,總長超70公里、總面積740公頃的兩江四岸江灘公園內,觀江看水的人絡繹不絕。城市越來越堅固的堤防,給了百姓無畏洪水的自信。

  過去的江灘並非如此。曾經的它,堤身單薄,環境惡劣,有上百處險工險段,為水患所困。在長江與漢江的匯合處,龍王廟一直是武漢的防洪險點。1998年特大洪水,龍王廟險象叢生,堤岸下被洪水掏空,堤外江水超過馬路5米多。大汛後,龍王廟綜合整治工程拉開序幕。擴寬口門、改善河勢、除險加固、綜合整治……江灘最原始的模樣也在此定格。

  武漢全力構築防洪安全防線,著手破解“臨江不見江”城市格局。現今正在鋪陳的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將更多的沿岸空間留給市民,真正實現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草長鶯飛、歡聲笑語的江灘,已不再單單是防洪工程,而是統籌江、堤、灘、路、岸、城等空間關係,打造融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為一體的靚麗城市名片。

  牢牢擋住外洪,“城市看海”的內漬之困也有所破。的哥張師傅對於城市排澇能力的提升很有感觸,“竹葉山立交以前老淹水,怎麼轉都轉不過去,現在好多了。”

  易漬水點的逐一改善,是全市排澇泵站抽排能力根本性提高的結果。2016年洪澇災害後,武漢修建了江南泵站等一批大型泵站,拓寬了巡司河等骨幹排水港渠,增加排水流量1512立方米/秒,中心城區外排能力實現倍增,總體排澇標準提升至10-20年一遇。

  去年,面對長江歷史第三大流域性洪水、歷史第一大汛期降雨量,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克難攻堅,將對“江河不決堤、湖庫不潰壩、城市不內澇、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不受損失”的錚錚誓言進行到底。長江5輪洪峰“俯首東去”、8次強降雨“收兵回營”,英雄之城的英雄人民取得了防汛抗洪的又一次偉大勝利。

  今年,面對大汛過後可能發生的“姊妹洪水”,全市又已啟動新一輪的防汛備汛工作。在府澴河出口河段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現場,1000余名建設者和500多臺機械設備“削”底泥、擴水道,鉚足全力迎戰新一輪汛期。

  開展水環境治理攻堅,力促水清岸綠

  水環境是城市重要的生態環境,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條件。

  作為擁有166座湖泊的“百湖之市”,如何保護好水環境,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通過湖泊立法,劃定“三線一路”,設立保護界樁,開展巡湖行動,極大遏制了填湖、佔湖違法行為,湖泊“保量”問題得到鞏固,市民越來越關切水質的提升。

  近年來,咬定綠水青山,武漢緊緊圍繞“長江大保護”,聚焦南湖、湯遜湖、北湖、巡司河、黃孝河、機場河“三湖三河”、東沙湖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以清流、清管、清源“三清行動”為抓手,創新推行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據河湖長“三長聯動”工作機制,以“水岸同治”聚力江河湖庫的水質改善。

  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5年時間,全市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82.5萬噸/日,新建污水管網1755公里。同時,整治了620個排污口,改造了1萬處管網混錯接和功能性缺陷,推進1680個小區單位、86所高校雨污分流改造,打出了污水治理“組合拳”。

  去年,全國首條深層污水傳輸隧道——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PPP項目主隧通水運行,半個武昌城的污水通過埋深超30米的“快車道”奔向北湖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

  今年2月,湖溪河觀景長廊雛形初現,曾經的臭水溝搖身一變成景觀渠,處處都是春色。

  湖溪河長約1530米,南起珞喻東路,北至東湖的子湖喻家湖,從華中科技大學穿流而過。隨著湖溪河沿岸排口不斷增加,水體污染日趨嚴重。為改善水體環境,2018年,武漢啟動“水體提質攻堅行動”,湖溪河綜合治理工程拉開帷幕。經過2年多的整治,過去僅有六七米寬的河道被拓寬三倍以上,放眼望去,近20米寬的河道內碧波起伏,隨風盪漾。

  武漢西南的武漢經開區(漢南區),水資源極其豐富。這裡不但有長江、東荊河、通順河、馬影河等16條河流穿流而過,還有星羅棋佈的26個湖泊。2018年,全區啟動26個湖泊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三角湖、太子湖、萬家湖、湯湖、官蓮湖等迎來新生。其中,美麗的湯湖湖面開闊、植物昌茂,在水一方的湯湖圖書館被譽為武漢“最美圖書館”。

  “湖濱綠柳多煙顰,岸下碧水生風鱗。”近日,在摘得“全國示範河湖”的東湖郭鄭湖鵝咀處,透過波光粼粼的水面可看見一片鬱鬱蔥蔥的“水下森林”,湖水清澈明凈,水草豐茂搖曳,碧波盪漾,魚翔淺底。這是武漢系統治水、久久為功的初步成果,也是城市水環境持續向好的見證。

  春分時節,武漢東湖櫻花園內1萬餘棵櫻花樹紛紛進入盛花期。夜幕降臨,燈光璀璨,夜賞櫻花的遊客摩肩接踵。與好友一起在櫻花樹下,舉杯共飲櫻花酒,酒香伴著花香,品一品這份獨屬於春天的溫柔,是武漢人的幸福。不少市民評價:“對武漢人而言,幾乎所有春天的美好,都能在東湖邊找到。”

  聚焦民生福祉,保障城市供水

  讓治水的獲得感離百姓更近一步。

  去年12月17日下午4時許,白沙洲水廠改擴建工程通水。源源不斷的清水從白沙洲水廠流出,送往平湖門水廠,再進入武昌老城的千家萬戶。

  白沙洲水廠位於洪山區青菱鄉建和村,西靠長江,南臨青菱湖。此次改擴建工程的完工,其通水能力由原來的日均80萬噸擴大至100萬噸,供水範圍輻射武昌中心城區。

  近年來,全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目前,全市總供水能力達到631萬噸/日。

  今年1月1日起,市水務集團開始向航空總部區13.5平方公里區域供水,同步配套建設塔子湖加壓站向盤龍城10萬噸供水工程,這標誌著黃陂南部地區正式納入全市“供水一張網”,形成了雙水源供水格局。

  由於歷史原因,許多老舊社區的二次供水設施老舊。而熱水器、洗衣機的普及,使得水量不夠、水壓不足成為民生“痛點”。

  去年底,在武昌濱湖名都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程投用現場,小區居民譚進友喜上眉梢。濱湖名都小區一期于1998年建成入住,共有15棟樓,多為8層和6層的住宅,此前小區水管經常出故障,高層住戶家裏經常停水。在譚進友家裏,常年擺著3個水桶,準備隨時提桶“借”水。

  為解決小區居民用水難題,濱湖名都小區納入小區二次供水改造範圍。水務部門制定了二次供水改造方案,對庭院管道、樓內立管全部進行更換。泵房也“破舊立新”,在徵得全體業主同意的情況下,建造一所新的加壓泵房,讓高層也隨時有水可用。

  兩年時間,全市共完成中心城區601處老舊社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解決了約24.9萬戶87萬餘居民用水難的問題。

  助力脫貧攻堅、協力鄉村振興,農村安全飲水也不能掉隊。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三年行動計劃,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率達到98%。新洲區劉集水廠被評為“2020年度全國農村供水規範化水廠”。

  以節水促減排,力推綠色發展

  水資源是城市發展源源不絕的動力。在努力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武漢一直將珍惜水、愛護水放在重要位置。

  走進南湖中央花園,不僅可以看到各類“節水型小區”創建活動的圖片製成宣傳彩板,還能聽到以節水型社區創建的目標、任務編成的順口溜。在這裡,節水達人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2019年,武漢開始打造高校節水管理的“武漢模式”,出臺《武漢市高校節水減排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在2018年的基礎上2021年整體下降20%,當年節水總量達到1500萬立方米。

  洪山高級中學建成了我市中學最大規模的雨水利用項目,年雨水回收利用能力達5萬立方米。2020年,學校實際雨水使用量達到3萬多立方米,有效降低用水量約30%。

  在“節水即減排”的共識下,各行各業尤其是用水工業大戶如火力發電、鋼鐵、石油石化、紡織和造紙等行業都在竭力倡導節水減排,並通過技術革新、設備改造等方式降低用水量並控制排污量。

  武漢華星光電作為顯示面板生産企業,生産工藝複雜,生産過程中耗水量大。為了踐行綠色化生産,公司不斷優化生産工藝,減少清洗環節,並設立三級用水計量網絡。去年,單位産品用水量達到3.68立方米/平方米,僅為行業先進值6.39立方米/平方米的一半,用水效率領跑全行業。

  截至目前,武漢市整體城市節水指標持續保持全國先進水準。“十三五”期間,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了三成左右,大量節省社會投入的同時,也因減少排放産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砥礪奮進新征程,武漢將“幸福河湖”的建設納入重要日程。幸福河湖要滿足人的安全生態需要、經濟發展需要、民生福祉需要、文化積澱需要,進而實現人水和諧共生。為此,武漢還將全面推進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促節水,為城市和居民“防洪保安全”,提供“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打造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成為長江大保護的實踐典範。

  近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還須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符合綠色發展要求、市場導向、支撐治水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價格機制,和有利於“廠網河湖岸”一體化治理的管理體制。

  久久為功、篤定前行,積極服務城市高品質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水生態環境的需要,武漢正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濱水生態名城,讓水優勢在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的新征程中,發揮戰略性、基礎性、保障性作用,城市將真正“因水而優”。

  (策劃:武漢市水務局 武漢市計劃用水節約用水辦公室 長江日報濱水綠城傳播中心 撰文:黃師師 黃金波 張軍 廖宇智 供圖:市水務局、市節水辦)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