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電力設計院參與設計24項特高壓工程 創造多個第一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3-26 09:29:25

  原標題:參與設計24項特高壓工程 創造多個第一 中南電力設計院助力電能千里大遷徙

  閱讀提要

  特高壓是“新基建”七大領域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我國80%以上的能源分佈在西北部地區,而70%以上的電力消耗集中在中東部,能源與負荷分佈嚴重不平衡,特高壓技術在我國電網建設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特高壓技術是推動電力科技升級,保證能源供應安全、經濟和環保的戰略性技術。

  在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計領域,中國能建旗下的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是“排頭兵”,在我國29項在運特高壓輸變電工程中,中南電力設計院參與設計24項,並創造了多個第一。在一次次電能跨越千里的大遷徙中,湖北設計功不可沒。

  國內特高壓交直流合建站

  全由中南電力設計院牽頭設計

  2020年12月30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投運。這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為輸送清潔能源而建設的特高壓工程。工程線路全長1587公里,將青海的水電、風光電能送到河南,年輸電量可達400億千瓦時。

  該“綠電”工程的落點在河南駐馬店,換流站佔地約318畝,投資50余億元,由中南電力設計院負責牽頭設計。換流站與駐馬店1000千伏特高壓變電站同址同期合建,既能夠接受遠方電能,又能增強華中電網互聯能力。

  “兩座不同功能的站集成在一起,還要同時修建,設計難度要高不少。”近日,中南電力設計院項目負責人許斌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時説:為設計好、牽好頭,設計團隊50多人奮鬥了3年多。

  設計團隊需要牽頭5家設計單位,統一設計原則,包括控制保護系統、總平面佈置、站用電源、水工消防和設計創優策劃等方案。

  作為國內最早開始研究特高壓技術的機構之一,從2004年至今,中南電力設計院參與設計了我國大部分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3年多的時間裏,一次次圖上作業、現場勘測……設計團隊逐一攻克了工程的設計難點。

  兩站公用控制系統深度融合,能處理繁瑣複雜的控制信號。換流站直流系統長期過負荷能力為1.1倍額定容量,2小時過負荷能力為1.2倍額定容量,高於同規模工程的過負荷能力,提高了直流系統的穩定性和滿足系統的負荷調配需求。換流站通過6條氣體絕緣管道母線連接兩站之間的500千伏母線,站內共有電纜約2萬根,光纜約20萬芯,總長近1800公里。

  “此類合建站非常考驗設計功力,而我們此類經驗很豐富。”中南電力設計院電網公司副總經理周國梁自豪地介紹,目前國內建成、在建的此類交流和直流均為特高壓的合建站有3座,全都是中南電力設計院牽頭設計。

  適應多種複雜環境

  湖北特高壓設計技術走向世界

  我國特高壓技術從追趕到超越,不乏湖北力量助推。2012年、2017年,中南電力設計院作為主要設計單位參與完成的“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和“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成果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特高壓輸電線路跨越千里,所經之處有高原、山地、峽谷、長江、黃河等。特高壓工程要適應多變的自然環境,並且在電網中承擔重任,很多設計要求堪稱苛刻。近年來,中南電力設計院邊研究、邊實踐,湖北特高壓技術在很多地方落地生根,多次創造世界第一。

  2019年9月26日,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準最先進的特高壓輸電工程——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中南電力設計院為工程受端±1100千伏古泉換流站的整體牽頭設計單位,並承擔了約300千米輸電線路的可行性研究設計,完成了約130千米輸電線路的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

  去年底,世界首個±800千伏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工程——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正式投入運行,工程創19項世界第一。其中,由中南電力設計院負責勘察設計的柳北換流站,集特高壓多端、特高壓大容量柔直、特高壓常直柔直混合系統、特高壓柔直+長距離架空線路故障自清除等最複雜、最前沿的電網技術于一體,是工程中技術最複雜的換流站,也是世界首個±800千伏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換流站。

  特高壓技術還在往外走。2019年,巴西美麗山二期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所有系統試驗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該工程是我國在境外第一個獨立投資、自主設計、自主建設,全面採用國産化設備;輸送距離2500多公里,創下世界上同類工程中最長紀錄;是中國在巴西乃至拉美地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實踐。中南電力設計院承擔了送端欣古換流站及其接地極、受端裏約換流站及其接地極、新伊瓜蘇變電站擴建、8個中繼站以及相關交流配套工程的全部工程設計。如今,中國在為全球能源互聯提供方案,其中,活躍著湖北身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胡金)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