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昔日撒網者 今成護漁人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4-26 09:52:57

昔日撒網者 今成護漁人_fororder_01

山清水秀的三峽平湖。

昔日撒網者 今成護漁人_fororder_02

4月15日,秭歸縣護漁隊隊員參加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長江禁漁是件大事,關係30多萬漁民的生計,代價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態保護還是值得的。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裏搞沒了。長江禁漁也不是把漁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關工作做細做實,多開發就業渠道和公益性崗位,讓漁民們穩得住、能致富。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時重要講話

  在主動上交跟了自己半輩子的9艘漁船後,丹江口市老漁民蔣德新結束40多年的打魚生活。

  如今,年屆六旬的蔣德新依然守護在漢江邊。不同的是,他從一名捕魚者,變成了護漁隊員。

  千千萬萬個“蔣德新”身份轉變,只為守護一個“十年之約”。

  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作為長江禁漁的主戰場,湖北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進禁捕退捕工作,堅決打贏禁捕退捕攻堅戰,全面實現“四清四無”目標,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湖北答卷”。

  鐵腕禁漁,湖北率先立法

  滔滔長江,橫貫荊楚,岸線長度全流域第一;千里漢江,清水北上,潤澤北方乾渴大地。

  千湖之省的湖北,生態地位特殊,肩上責任重大。

  然而,家住長江邊,我們曾愧對母親河——常年酷漁濫捕,圍網養殖,江河湖泊不堪重負,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繼續下降,許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母親河病了!

  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十年禁漁是關鍵之舉。

  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介紹,此前,長江也開展過季節性禁捕,但依然難以扭轉生態惡化趨勢。長江主要經濟魚類性成熟的時間是3年至4年,連續10年禁漁,將有2個至3個世代繁衍,魚類的種群數量能得以較好恢復。

  鐵腕治江,立法撐腰。湖北提高政治站位,在全國率先立法禁捕。2020年7月24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於長江漢江湖北段實施禁捕的決定》。根據這項決定,長江幹流湖北段上起巴東縣官渡口鎮,下至黃梅縣小池鎮,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時,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産性捕撈。

  “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希望能用我們的努力,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休養生息。”省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表示。

  重回“優良”,長江水清“豚”先知

  “時隔28年,長江刀魚重現武漢東湖。”去年8月,一則新聞刷爆朋友圈。

  刀魚,又名刀鱭,有著“長江第一鮮”之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刀魚是長江最主要的經濟魚種之一,隨處可見。然而隨著長江水質下降,刀魚一度不見蹤影,瀕臨滅絕。

  消失多年的長江刀魚重現世人面前,成為長江生態環境好轉的有力佐證。

  在長江裏,生存著兩種哺乳動物——長江江豚和白鱀豚。2006年,世界宣佈白鱀豚功能性滅絕,自此,江豚成為了長江中唯一的哺乳動物,也是長江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最客觀和最敏感的“顯示器”。

  細心的人們發現,近年來,江豚嬉戲的圖景時常可見,它們時而躍出水面展示出迷人“微笑”,被眾多攝影師捕捉下一張張生動照片。

  刀魚重現,江豚跳躍,水鳥品種也在不斷豐富。每年冬季枯水季節,長江宜都市段連片的灘塗濕地,成為水鳥嬉戲的樂園,赤麻鴨、綠頭鴨、斑嘴鴨、夜鷺、斑魚狗、白鷺等頻現。第四大湖泊斧頭湖,處在東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線路上,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批鴻雁、東方白鸛、豆雁、白琵鷺等珍稀鳥類在此越冬。

  告別“水上漂”,端起“新飯碗”

  32.6公里的長江江夏段水面,59歲的王明武“漂”了幾十年。

  王明武是金口街漁民,15歲開始捕魚。“以前,魚又大又多,一條小木筏就能養活一大家人。”長江之變,他深有體會,“後來,小木筏換成大機船,捕的魚卻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長江禁漁後,不再當漁民,王明武也未離開長江邊。

  去年8月,王明武與漁政部門簽訂勞動合同,成為湖北省首批護漁員。從撒網捕魚到巡江護漁,他對新生活充滿期待。

  “退捕還漁”,絕不是簡單的一禁了之。“轉身”上岸,對於逐水草而居的漁民而言,是一次生産生活方式的巨變。

  湖北作為內陸漁業大省,也是禁捕退捕任務大省。漁民手中的漁網放下了,另一張保障網卻織密織牢——

  依託沿江沿湖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稻魚稻蝦綜合種養、池塘養魚、休閒漁業等;將退捕漁民納入各類技能培訓範圍,各地開辦水産養殖、水産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班;政府購買服務,為退捕漁民安排公益性崗位,將生活困難的退捕漁民納入低保範圍。

  江上無漁船,岸上風光好。

  從捕魚到養魚,丹江口退捕漁民郝映宏換了個“新吃法”。挖魚池、養特種魚、建車間,家庭農場別有意趣;從賣鮮魚到賣風景,仙桃排湖密塘漁村的漁民們吃上“旅遊飯”,辦起農家樂; 從上岸到上班,洪湖退捕漁民王貴寶變成“上班族”。鞋廠打工,月入3000多元,“都後悔沒有早些上岸。”

  據統計,禁捕後,長江流域湖北段共登記漁民32226人,全部交船收網、“洗腳上岸”。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漁民31999人全部參保,不落一人。

  長效常治,打贏禁漁持久戰

  守護一江碧水,需解決好“當前退”和“長期禁”的關係。

  2021年4月,湖北省出臺《關於完善長江流域禁捕執法長效管理機制的實施意見》,一手抓源頭治理,對非法捕撈“露頭就打”;一手抓終端治理,強化消費市場監管。

  省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介紹,湖北省將結合河湖長制,以縣為單元,建立禁捕執法管理網格,實現全省1061公里長江幹流、858公里漢江幹流和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執法監管全覆蓋;聚焦“船、網、釣”,斬斷“捕、運、銷”,各部門聯防聯控,建立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機制;強化日常監管,形成從“水裏”到“餐桌”的全鏈條、閉環式監管體系,全面禁售禁食“江鮮”。

  專打與聯打結合,人防與技防並重,專管與群管兼施,全省上下營造“不能捕”“不想捕”“不敢捕”的深厚氛圍。

  武漢建立打擊非法捕撈犯罪信息化平臺,匯集漁民、漁船、餐飲場所等多項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研判,對違法行為預警。

  宜昌在全市範圍內發佈倡議書,倡導市民不買、不賣、不食非法捕撈漁獲物,形成人人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

  襄陽多部門細化方案,形成“1+7”的專項整治工作格局。

  ……

  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群眾不吃,“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那一天還會遙遠嗎?

  湖北1061公里長江和858公里漢江以及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為禁捕水域,面積近千萬畝。

  湖北建檔立卡退捕漁船16818艘,退捕漁民32226人,分別居長江流域第三、第二。

  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漁民31999人全部參保,退捕漁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率達100%。

  立案偵辦非法捕撈刑事案件779件,清繳非法捕撈漁具3.2萬餘套,收繳非法漁獲物3.6萬餘公斤,清繳非法船隻7499艘。

  2021年一季度的月均非法捕撈案件數較去年月均數減少300%。

  全省累計組織職業介紹3.3萬人(次),職業培訓5400多人(次)。

  專家點評

  禁漁,是為了更長久地有魚吃      

  中國科學院院士 曹文宣

  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進入“十年禁漁期”。作為最早提出“長江全面禁漁十年”建議的學者之一,我倍感欣慰:“‘禁漁令’的出臺,為長江擺脫‘無魚’等級帶來了希望。”

  長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全局高度和長遠發展角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措施、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之舉。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華鱘、江豚等水生動物迅速減少,最大的原因就是過度捕撈,尤其是毀滅性捕撈。與魚類打了一輩子交道,我見證了長江幾十年來的變化。

  2006年,我率先提出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並通過學術報告會、新聞媒體等各種渠道建言獻策。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出臺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了長江“十年禁漁”制度。

  10年後,長江應該可以實行可持續捕撈,簡單理解就是“捕大的、留小的”,捕撈的方式、地點、數量等都要有嚴格的規定。

  禁漁的目的不是説不吃魚,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吃到更好的魚、更長久地吃魚。

  (本版撰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崔逾瑜 劉勝 本版攝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通訊員 鄭家裕)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