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決技術供給不足 補齊核心技術短板 500余專家學者企業家在漢研討智慧農業
大田裏空無一人,通過無人機遙感進行水稻幼苗監測;收割機發個微信,裝載車就過來了;樓房式養豬,充分運用了智慧化技術……5月8日、9日,2021智慧農業産學研生態峰會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來自全國74家高校、科研院所和84家企業的500余位專家學者與企業家,圍繞“數字賦能,融合創新”的主題,共同研討如何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智慧農業已成為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專家認為,智慧農業是先進生産力要素組合後的變革,是農業信息化發展從數字化到網絡化再到智慧化的高級階段。如果説傳統農業是“土地+機械”,那麼智慧農業可説是“信息知識+智慧裝備”,其特徵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有先進生産工具(智慧化設備),高品質、高效率、高效能,方便快捷與人性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認為,發展智慧農業要解決技術供給不足的問題。目前,智慧農業的不少核心技術仍是短板,例如感測器已成為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智慧化的工具、裝備也比較缺乏。另一方面,要優化生産組織方式,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因地制宜的、適合中小尺度規模的智慧農業的技術模式。
趙春江提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産形勢在全國各地千變萬化,類型也非常多,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角度,應該培養信息科學、農學、機械裝備等多學科交叉的人才。
作為此次峰會的發起方和主辦方,華中農業大學近年來已在智慧農業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也是全國率先獲批智慧農業專業的高校之一。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教授介紹,針對培養能夠在智慧農業場景下進行創新和從事産業的人才這個目標,該校在建設新農科的背景下新設立了智慧農業專業。該校將通過智慧農業的學科建設,豐富校內學科生態體系和人才培養場景;對於傳統學科,例如傳統的農學、畜牧、水産等學科,融入信息技術元素,進行智慧化改造;著力推動技術創新和學科交叉。同時加強與現代化涉農企業的對接,為企業提供更多技術和人才支持。(湖北日報記者韓曉玲、通訊員蔣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