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見人 見物 見生活——第五屆鄂湘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産聯展觀察
市民在武漢楚河漢街非遺市集購買非遺産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實習生 周錦婷 攝)
5月12日,天津遊客伍沁在武昌漢街遇上了第五屆鄂湘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産聯展的非遺市集,“太好了,給親朋好友的伴手禮一次買齊,有文化味還實用。”
“非遺市集是這次四省聯展的創新,我們特意把市集放在武漢最熱鬧的漢街,遊客可以購買到80多個非遺項目、近萬件非遺産品。什麼是最好的非遺保護?融入日常生活中。”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段天玲説。
在湖北美術館的展示現場,四省聯展的新中式生活場景特展,把觀眾帶入非遺沉浸式體驗。湖北漆藝、湖南木雕、江西客家服飾、安徽文房四寶等16個非遺項目,營造匠心古韻與現代審美交融的生活場景,吃穿用度,都能因非遺産品找到與傳統間奇妙的聯繫。
“這樣的婚書我也能自己繡嗎?”“當然能,我們婚書刺繡DIY材料包有視頻、有材料,包教包會,作品完成度一般都在90%以上。”在新嫁娘的生活場景裏,刺繡品牌小紅繡的主理人彭肖肖,又一次向觀眾解釋,刺繡可以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刻繡給最重要的人”。彭肖肖的母親是湖北省非遺項目大冶刺繡的省級傳承人,彭肖肖在傳承母親手藝的基礎上向前走了一步:“我們所有的産品設計都結合了這句話,最重要的時刻給重要的你。非遺來自過去,人們對它的印像是花時間、花心思,要讓非遺活在當下,需要找到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著的情感和意義。“
小紅繡賣得最好的就是婚嫁系列和寶寶系列,“我們的寶寶肚兜DIY材料包,在薇婭的直播間,一秒鐘2000件售空。一件繡品完成了,這個非遺記憶就會長久地留在他們的生活中”,彭肖肖説。
湖北省非遺項目熊銀匠傳統手工技藝第七代傳承人熊福章介紹,熊銀匠在全國已有400多家專賣店,單店最高月銷售額有20多萬元,“賣得最好的是小孩的長命鎖和手鐲。傳統工藝和現代審美結合,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此次非遺聯展還首次推出了四省非遺研學旅行線路,湖南省特意將線路首發式安排在聯展現場。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希慧説:“我們以非遺傳承點、傳習所、體驗區、體驗基地為載體,將湖南非遺元素與旅遊線路融合,通過産品設計、線路策劃,推出10條非遺主題(研學)旅遊線路,共覆蓋14個市(州)100個縣(市區)、串聯156個傳承傳習點涉及367個非遺項目。推出非遺體驗、研學、互動項目,豐富遊客的文化體驗,進而帶動湖南文旅産業發展,順應國家促進消費的大勢,讓人民群眾在非遺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鄂湘贛皖四省是長江經濟帶中游重要省份,2012年四省共同簽署了《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文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決定從2013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屆四省非遺聯展。八年來,“四省聯展”共舉辦了四屆,先後有500多個項目、600多位傳承人、2萬餘件非遺展品參加聯展,惠及觀眾30余萬人次。“四省聯展”已成為全國非遺展覽與傳播的亮麗品牌。
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副司長胡雁在聯展現場表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鄂湘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産聯展每一屆活動都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全方位呈現四省非遺保護的成果。期待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參與下,非物質文化遺産能夠融入現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品質、更高品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鄂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