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赤衛隊》劇照。(湖北省歌劇舞劇院供圖)
《洪湖赤衛隊》劇照。 (湖北省歌劇舞劇院供圖)
閱讀提要
《洪湖赤衛隊》自1959年以來,歷經三次復排,創造了連演3000多場的國內舞臺劇目最高紀錄,成為中國歌劇的一座里程碑,湖北文化的亮麗名片。
紮根紅色沃土,凸顯民族特色,不斷傳承發展,深入人民群眾,正是該劇久演不衰的奧秘所在!
5月12日晚,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的《洪湖赤衛隊》在寧波大劇院上演。這是上月以來,這部紅色經典歌劇開啟全國密集巡演中的一場。
《洪湖赤衛隊》2021年演出日程表上顯示:接下來,這部經典紅色歌劇將赴青海西寧,走進江西井岡山、河北西柏坡等革命聖地以及廣州、瀋陽等地。截至10月,60余場演出已安排得滿滿噹噹。
《洪湖赤衛隊》被譽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瑰寶,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歌劇的一座里程碑。
1959年進京首演一炮打響,60多年來,該劇歷經三次復排、數代演員傳承創新,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中國民族歌劇作品之一,迄今演出3000多場,久演不衰,創造了新中國成立後創作劇目上演場次的最高紀錄。
“它無疑創造了一個奇跡。”湖北省歌劇舞劇院黨委書記彭華説,《洪湖赤衛隊》作為民族歌劇的典範,構築了幾代人的審美品位與集體記憶,堪稱中國民族歌劇之傳奇,也成為湖北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其魅力歷久彌新,其光芒奪目閃耀。
《洪湖赤衛隊》緣何3000場連演不衰?其輝煌與傳奇何以鑄就?
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該劇劇組,走進演出現場,走進洪湖赤衛隊的誕生地,走進老中青幾代藝術家和觀眾當中,試圖尋找答案。
紅色土地,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洪湖赤衛隊》緣何3000場連演不衰?我們在荊楚紅色土地上找到答案。
90多年前,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革命先驅,創建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黨領導的洪湖赤衛隊,正是利用了洪湖複雜有利的地形條件開展英勇的遊擊鬥爭。
5月8日,記者跟隨《洪湖赤衛隊》劇組走進位於洪湖市的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陳列館裏,還擺放著當年赤衛隊員用過的梭鏢、大刀、長矛、魚叉、鳥銃等,斑駁的銹跡,似在訴説著難忘歲月。
據史料,從1927年9月到1932年10月,英雄的洪湖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民武裝革命,其間雖幾經挫折而革命火種不滅。在這裡,先後有數十萬農民群眾參加赤衛隊,配合紅軍或與紅軍並肩作戰,寫下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
英勇感人的故事,生動再現在《洪湖赤衛隊》裏。
上世紀50年代初,湖北省實驗歌劇團(省歌劇舞劇院的前身)就組織創作人員赴洪湖地區采風,廣泛蒐集革命鬥爭故事,創作出9場歌劇《洪湖赤衛軍》。在此基礎上,1958年,主創人員再次深入洪湖,走訪當年的赤衛隊員和幹部群眾,完成劇本創作。
“《洪湖赤衛隊》中韓英、劉闖等英雄形象,都是以革命先輩真實人物為原型,經過巧妙藝術加工而成。”省歌劇舞劇院歌劇團黨支部書記黃峻認為,真實發生過的轟轟烈烈、震撼人心的革命鬥爭,“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戰勝每一個困難”的洪湖精神,是《洪湖赤衛隊》的不朽靈魂和堅強底蘊所在。
“這場演出,就是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革命前輩們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讓我們感到震撼人心。”5月7日晚,觀摩完《洪湖赤衛隊》演出的湖北省長江産業投資集團黨委副書記張艷説。
天籟之音,根植於人民廣為傳唱
《洪湖赤衛隊》緣何3000場連演不衰?我們在堪稱天籟的音樂旋律中找到答案。
“歌劇界一致認為,《洪湖赤衛隊》最大的成功,是音樂上的成功。”省歌劇舞劇院原副院長、作曲家羅怡林説。
60多年來,一曲“洪湖水”,盪漾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心間,成為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
“《洪湖赤衛隊》的音樂是老一輩藝術家厚積薄發的經典之作。”羅怡林説,1958年,兩位年輕的作曲家張敬安、歐陽謙叔,出色地完成了該劇的譜曲。
作曲中,他們重視音樂的地方色彩,把現代作曲理論技巧,與深入采風得來的民間音樂素材結合,大膽採用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湖北江漢平原一帶民間音樂素材,包括天沔民歌、小調、三棒鼓、漁鼓、道情、花鼓戲、楚劇等,使得整劇的音樂既大氣恢弘,又充滿民族特色。
“《洪湖赤衛隊》的音樂太美了,正因為它來源於民間和生活,既達到極高藝術水準,又十分貼近人民群眾,大家才會百聽不厭。”長江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鄧邦國説。
時代在變遷,經典旋律永不過時。1999年第三次復排《洪湖赤衛隊》時,作曲家王秀峰與羅怡林對全劇音樂進行重新整理和編配。當時劇組確立的原則是:必須保留原汁原味,只是通過增加合唱、重唱和重新配器,使得整個音樂顯得更現代、更豐滿,更具交響性,目前這一版本仍沿用至今。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羅怡林説,《洪湖赤衛隊》久演不衰,再次印證這個道理。
守正創新,哪需要就到哪演
《洪湖赤衛隊》緣何3000場連演不衰?我們在一代代藝術工作者的堅守和傳承中找到答案。
在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只要談到《洪湖赤衛隊》,該院老中青演員們無一不飽含感情。
60多年過去,這部作品宛如一座高峰、一顆明珠,為劇院帶來榮耀與驕傲。而在作品的千錘百煉與代代相傳中,更是體現了十分可貴的精神賡續與藝術傳承。
“《洪湖赤衛隊》是我們的傳家寶,在幾十年曆程中,一代代演職人員懷著赤誠的愛,投入到這部歌劇中。”省歌劇舞劇院黨委書記彭華説,即使在比較艱難的歲月裏,劇組新老人員仍不遺餘力,克服一切困難,不斷推廣,堅持演出,讓這部戲經常出現在舞臺上。
上至國家大劇院,下到鄉鎮、工廠、礦山、學校……都留下了劇組的足跡。各地演出條件不一,劇組“能屈能伸”,演員不懼艱苦,但不管到哪,前提都是必須保證極高的藝術水準。
不懈的堅守,贏來更多忠實“粉絲”和觀眾口碑。同時,在不斷演出中,劇組有序更迭,劇目得以傳承。
“這部劇培養出一代代優秀演員。”第二代“韓英”扮演者、著名歌唱家李祝華説,她是聽著第一代“韓英”王玉珍老師唱的“洪湖水”長大的,1976年她有幸得到王玉珍指導,後來成為第二代“韓英”,她也盡力把表演藝術傳給後輩演員,“這是我們的職責使命。”
目前,該劇“韓英”扮演者,已到第五代。“第一代韓英”王玉珍、“第二代韓英”李祝華、“第三代韓英”劉丹麗、“第四代韓英”馬婭琴、“第五代韓英”楊娟和陳小藝……“手把手地學、一句一句地教”,代代相傳,形成良性循環和寶貴的藝術積澱。
“《洪湖赤衛隊》久演不衰的奧秘之一,是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彭華表示,紅色精神永相傳,今後還會對《洪湖赤衛隊》不斷打磨提升,加強演員後備力量培養,做到守正創新,把經典發揚光大。
每場演出,掌聲總是經久不息
《洪湖赤衛隊》緣何3000場連演不衰?我們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與熱望中找到答案。
提到《洪湖赤衛隊》或哼起“洪湖水浪打浪”,問問我們身邊的人,可以説,幾乎沒有不知道的。
何謂膾炙人口?“洪湖水”作出了最好詮釋。
“1959年《洪湖赤衛隊》進京演出,每次演完散場,很多觀眾都是哼著‘洪湖水呀,浪呀麼浪打浪’的旋律離開劇場的。”省歌劇舞劇院的老藝術家們回憶。
“1961年《洪湖赤衛隊》電影剛上映,它那音樂之美一下子打動了我,後來縈繞於心幾十年,我專門以此音樂為基調,創作了笛子獨奏曲《洪湖迴響》。”現年70多歲的鄧邦國教授説。
60多歲的湖北音協會員、詞作家劉伯飛回憶,他讀高中時,幾乎天天聽廣播裏《洪湖赤衛隊》歌曲,“太感人、太美了,同學們都特別喜歡。”
“這部歌劇我小時候看過,近些年又看了不下四次,可以説常看常新。”56歲的武漢市直機關幹部劉偉説,1978年,《洪湖赤衛隊》第一次復排公演,當時在湖北劇院演了一個月,場場爆滿。
此後,1989年、1999年,《洪湖赤衛隊》又經過兩次復排。“《洪湖赤衛隊》是前輩藝術家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湖北中醫藥大學80後青年教師、學生輔導員伊力亞爾説,這部經典劇目帶給年輕人藝術享受的同時,更是一份永遠的“精神寶藏”。
“我們每次演出,謝幕時台下掌聲總是經久不息,觀眾們自發起立,齊聲合唱。”第二代“韓英”扮演者李祝華説,她已記不清經歷過多少次這樣的場面了,“這部歌劇受到觀眾認可和歡迎,久演不衰,根本上是緣于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熱愛、對黨領導下的偉大革命鬥爭的深深共鳴和真心禮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農新瑜 通訊員 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