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守井人”:不讓一滴污水出庫區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5-20 13:36:10

湖北“守井人”:不讓一滴污水出庫區_fororder_01

犟河治理還原自然景觀,為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提供了保障。(通訊員 葉相成 攝)

  閱讀提要

  最先進的AI識別系統監測丹江口庫區水生態、最嚴格的生態紅線保護十堰、攜手陜西河南兩省實行生態聯保共治……為保證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湖北誓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忠誠可靠的“守井人”。

  5月18日12時,丹江口水庫胡家嶺國家水質自動監測站數據顯示,酸鹼度為8.85,溶解氧濃度為11.33毫克/升,高錳酸鹽指數濃度為2.19毫克/升,氨氮濃度為0.088毫克/升,總磷濃度為0.018毫克/升,水質為優。

  湖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數據表明,自2014年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一直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水質。

  Ⅱ類水質,意味著可以直飲。

  當好“守井人”、不讓一滴污水出庫區,如同無聲的承諾,鐫刻出荊楚大地行勝於言的奉獻。

  水生態監測:AI“火眼金睛”

  5月19日,武漢,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監測科研中心實驗室裏,浮游藻類AI識別系統正在自主分析水樣。水樣,來自400多公里外的丹江口水庫。

  水樣自動進入,顯微鏡自主切換視野、拍攝照片、識別藻類,計算機自動統計,數據實時更新。“藻類豐富、多樣性高,提示丹江口水庫水生態較好。”盯著AI識別系統算出的數據,長江局監測科研中心總工程師王英才説。

  當前,人們所熟知的水體監測指標,多指示污染狀況;而水體是否健康,還要看其中的生物是否健康。浮游藻類屬低等植物雖然微小,但數量較多,能很好指示水體健康狀況。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水華事件頻發,水生態監測和藻類研究逐漸起步。

  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而言,湖北不僅常規監測水質——管住每一滴污水,還著眼于監測水生態——根除産生“污水”的“溫床”。

  2017年,長江局監測科研中心聯合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等單位,開展浮游藻類AI識別研究。如今,浮游藻類AI識別系統能在無人值守條件下實現藻類種類、比例、藻密度等指標自動分析輸出。王英才介紹,這是眼下國內最先進的水生態監測儀器。

  目前,AI識別系統已完成南水北調總幹渠常見藻類的學習和識別,練就一雙水中的“火眼金睛”,首台儀器年內將現場用於丹江口水庫水生態監測。

  紅線保護:“生態格格”來了

  為確保一頃碧波永續北送,湖北始終致力於探索生態紅線保護經驗。如今,生態“紅與綠”的交響曲,正在荊楚大地奏響。

  2013年,湖北成為全國首批開展生態紅線劃定的4個試點省份之一。2016年,省政府發佈生態紅線劃定方案,十堰生態紅線區面積15768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67%,在全省市州中佔比第一。

  從去年底開始,湖北的每一塊土地都有了生態“標記”,每個地方應該發展什麼、哪些是不能建的,一清二楚。

  2020年12月18日,湖北省發佈《關於加快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全省18.5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劃為1076個管控單元,實行如同社區網格般的嚴格生態管理,猶如“生態格格”。每個管控“格格”,按其功能實行優先保護、重點管控和一般管控。

  在湖北環境管控單元分佈圖上,鄂西地區基本被綠色覆蓋,即優先保護單元。十堰的優先保護單元面積佔比達71.73%,僅次於神農架,位居全省第二。

  優先保護單元,被視為“開發建設禁區”,嚴格按照國家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等管理規定進行管控,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和城鎮建設。

  據介紹,丹江口先後關閉化工、鋼鐵、電解鋁等污染企業100多家,近年來累計拒絕高耗能項目120多個。

  生態立省:當好“守井人”

  2019年,納入神定河口、泗河口斷面消劣項目;2020年,納入丹江口庫區飲用水源地入庫支流綜合治理等項目;2021年,納入丹江口庫區天河入庫河口段水生態修復項目……

  翻開湖北每年申請的中央水污染防治資金項目清單,總有十堰、丹江口的“身影”。“只要有項目,都會向十堰、丹江口傾斜。”這一認識,已成為省生態環境廳各個部門的共識。

  該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湖北省先後從生態“以獎代補”、庫區流域治理等方面,對十堰和丹江口開展資金和政策傾斜,彌補當地生態建設短板。

  去年10月,作為湖北唯一上榜地區,丹江口獲評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十堰,更是成為全省唯一的“雙料冠軍”——率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和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為了當好“守井人”,荊楚大地持續刷新“生態顏值”:

  累計完成沿江405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大力實施留白增綠,騰退岸線149.8公里,長江岸灘岸線生態復綠面積856萬平方米……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呂文艷介紹,“十三五”是我省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長江生態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山清水秀的美麗畫卷正在荊楚大地徐徐展開。

  生態立省,不僅成為湖北深入落實的發展戰略,更成為扛在肩上的不懈擔當。

  這段時間以來,“建設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協作區戰略研究”成為省環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廖琪的研究重點。

  廖琪認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處於鄂豫陜三省接合部,建議湖北探索省內省外雙協作,與陜西、河南共同推動建設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協作區,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建立一體化環境監測、鑒定和考核機制;推進跨界河湖聯防聯控聯治,加強聯合執法;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統一推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農産品區域公共品牌……

  當好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守井人”,湖北仍在孜孜以求、不竭努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通訊員 葉相成)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