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以區域公用品牌破解茶企“三難”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6-09 09:49:26

十堰以區域公用品牌破解茶企“三難”_fororder_01

茶葉是十堰優勢特色農業産業,全市有茶園80萬畝。圖為竹溪縣龍王埡茶園。(通訊員 余登明 攝)

  上月,十堰茶葉産業鏈工作專班組織10余家茶企赴杭州參加茶博會。十堰市老母荒茶葉合作社理事長余盛林去了,對四川竹葉青和杭州龍井印象深刻。“四川舉全省之力,打造一個品牌;我們在西湖遊玩,所到之處,人人喝龍井。”他説,這就是品牌的魅力與力量。

  余盛林今年35歲,張灣區柏林鎮秦家坪村人。村裏有500多畝高山茶園,最老的茶樹有200多年。他早年在深圳打工,2014年返鄉,牽頭創辦合作社,打出“老母荒”品牌,實行5個統一:茶園統一管理、鮮葉統一入社、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

  “以前鮮葉60元一斤,我保底價120元收購,但有一條,品質必須達到要求。”一次,一名茶農送來鮮葉,余盛林一看,芽尖帶把,葉子也採大了,不肯收。茶農急了,當場爭吵起來。余盛林最終收下,但付錢後轉頭把茶葉都倒進河溝裏。在場的茶農一片驚訝。“從那以後,再沒人拿不好的鮮葉來糊弄,對茶園的管護也越來越用心。”

  余盛林請來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研發6個系列産品,在3個電商平臺上線。合作社目前有茶園1000畝,去年産值300萬元。

  余盛林説,合作社現在有“三難”。採茶難:採茶是季節性勞動,缺乏穩定勞動力;炒茶難:行業標準不一,工藝停滯不前;賣茶難:同行之間互相擠壓,存在惡性競爭。“‘三難’互相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破解?余盛林認為,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是當務之急:制訂行業標準,鼓勵創新,鼓勵研發更多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由龍頭企業負責,對品牌實施嚴格管控,品質達標的企業方能入圍,不達標的堅決淘汰。“抓産品品質,提升品牌附加值,打開銷路。效益上去了,採茶、制茶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他説。

  十堰是全省四大茶葉主産區之一,有茶企300余家。2020年,全市茶葉基地80萬畝,綜合産值85億元。該市計劃至2025年,全市茶葉基地達到100萬畝,綜合産值150億元。

  十堰曾打造“武當道茶”品牌,前不久更名“武當山茶”,因種種原因,距離整合全市資源、抱團佔領市場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余盛林建議,可以由縣市區分別打造品牌,看誰脫穎而出,再承擔打造全市區域公用品牌的重任。他介紹,張灣區茶葉産業協會本月將成立,整合全區茶企、茶葉基地,建設育種、栽培、採摘、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爭取為全市茶葉産業發展蹚一條新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徐毅)

  鏈條越完善,發展路越寬

  除生産紅茶、綠茶外,2020年,我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聯合開發紅茶醋飲料,利用十堰的優勢茶葉資源,走深加工延長産業鏈條之路。但由於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融資渠道狹窄,人才缺乏,科技水準低,對創優創牌方面的意識不足,導致産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目前,新産品銷售渠道不暢,庫存量較大。希望“鏈長制”的實施,能在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企業帶來更大幫助。

  ——湖北星夢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航

  合作社在竹溪縣兵營鎮、水坪鎮建有兩個養豬場,目前存欄近8000頭。5月下旬,生豬産業鏈工作專班前來調研,承諾將協調解決貼息貸款、養豬場沼氣設施建設、居民拆遷等問題。新希望、東方希望等生豬産業巨頭落戶十堰,對合作社是個好消息。前期,我們可以供應仔豬;後期,在生豬屠宰、加工方面,我們可以尋求與他們合作。鏈條越完善,産業發展的路子就越寬廣。

  ——十堰智強養殖合作社負責人 翁德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整理)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