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新增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 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八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6-11 10:06:30

  原標題: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發佈,我市新增4項 武漢非遺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八

武漢非遺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八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市文旅局供圖

武漢非遺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八

葉開泰中醫藥文化街區。市文旅局供圖

武漢非遺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八

晴川閣禹稷行宮。市文旅局供圖

武漢非遺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八

漢派彭銀亭中藥炮製技藝。江岸區圖書館供圖

  日前,國務院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我市申報的武漢大禹治水傳説等4個項目榜上有名。至此,武漢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達到19項。

  經評審,此次項目名錄共計325項(其中新增185項、擴展項目140項)。我市申報的武漢大禹治水傳説(民間文學類)、武漢杖頭木偶戲(傳統戲劇類)、葉開泰傳統中藥製劑方法(傳統中醫藥類)及漢派彭銀亭中藥炮製技藝(傳統中醫藥類)均入選。

  專家表示,綜合非遺項目申報、傳承人數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武漢非遺綜合實力位列全國重點城市第八位。

  武漢市文旅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入選的4個項目歷史悠久,産生於武漢人民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不斷創新創造,從項目的演變中能看出武漢城市的發展變化,是城市發展歷史的折射。如木偶戲這樣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劇,體現的是當地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情感趨向,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徵。武漢大禹治水傳説講述了堯舜禹部落聯盟時代,大禹率眾在此治水並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故事。武漢素有“江城”之稱,因水而興也為水所擾,治水故事反映出武漢人民面對困難奮鬥不息、勇於抗爭的城市精神。中藥炮製技藝及中藥製劑方法,則是武漢中醫藥資源的集中展示,顯示了武漢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非遺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武漢市加大了非遺保護力度,特別是開展了非遺資源普查與記錄工程、非遺搶救性保護工作。目前,武漢市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659項(其中市級項目168項、省級項目72項、國家級項目19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679人(其中市級258人、省級79人、國家級18人),各級非遺生産性保護(傳承)示範基地21個(其中市級13個、省級7個、國家級1個)。(長江日報記者 馮愛華 通訊員 劉甜甜 汪羽喬)

  連結>>>  

  武漢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簡介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源於荊楚民間傀儡戲的傳統戲劇,主要分佈在武漢市、孝感市、荊州市、黃石市等地。其基本內容包括木偶表演藝術、木偶製作技藝和配音配唱藝術。早期主要用於民間婚喪堂會、壽誕生子和請神,後期增加了革命題材、歷史題材、現代題材等諸多劇目。木偶戲製作精美、表演細膩,充分體現了荊楚的文化審美。

  葉開泰傳統中藥製劑方法

  葉開泰傳統中藥製劑方法是葉開泰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特色制藥技藝。葉開泰創始於1637年,與同仁堂、陳李濟、胡慶余堂並稱為“中國四大藥號”,至今仍保留古方古法,並通過嚴格的傳承制度培養後人。葉開泰精工炮製、用料講究,其製劑方法的演變不僅展示了中藥生産在近代史上的發展,見證了武漢的城市發展,也折射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漢派彭銀亭中藥炮製技藝

  漢派彭銀亭中藥炮製技藝是以彭銀亭為代表、興起于明嘉靖並傳承至今的漢派特色制藥技藝,其技藝核心在於以凈制、切制、炒制、蒸制、複製等工藝,將中藥材加工成可供臨床調劑和製劑投料使用的中藥飲片。“是藥不丟,非藥不用;依候而制,減毒增效”,漢派彭銀亭中藥炮製技藝融百家之長,被譽為標杆性、示範性、引領性技藝,對了解中國中藥史、武漢城市發展史具有較大價值。

  武漢大禹治水傳説

  武漢大禹治水傳説是反映大禹在我國中部長江流域治水的獨特而典型的神話故事,其內容可以分為大禹及其兒子的治水故事、由核心故事衍生出的後人與大禹治水相關的傳説這兩個類別。區別於其他傳説,武漢大禹治水傳説有史料、專著、動畫片、歌舞等諸多不同表現形式,形式多樣而富於審美想像。通過武漢民眾口頭傳承、傳播以及傳承人的講述,武漢大禹治水傳説進街坊、進社區、進學校,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