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實施史上最嚴保護措施五年來 神農架國家公園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6%
生態管護員曹運清與村民聊天時宣傳保護環境理念。
2016年5月,《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獲批,神農架國家公園成為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
隨後,《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條例》、生態保護“十嚴禁”陸續出臺,神農架國家公園區域內實施史上最嚴保護措施。
生態美與百姓富如何實現有機統一?
2017年起,神農架國家公園探索建立社區共建共享機制,與轄區5個鄉鎮簽訂合作協議,開展社區共建共管、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補償及精準扶貧等工作,讓轄區居民在保護中增收,增收中保護。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賈國華介紹:“5年來,我們累計投入資金14243.79萬元,達成生態保護共責、産業發展共抓、能力提升共做、社會管理共建、改革成果共享的社區發展目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0684元增至18304元,年均增幅16%。”
推行惠民生態保險,保護生態獲補償
野豬、黑熊、豪豬等野生動物逐年增多,侵害農民莊稼的事情屢屢發生。
杜絕使用農藥化肥,蟲子增多後,老百姓農作物反而減産。
護好生態的同時,如何兜底民生?帶著疑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下谷坪土家族鄉最偏遠的鄉村——相思嶺村村民趙遠玖家中。
“這兩箱蜂巢霉變了,理賠預估是1080元。”6月16日,中國人保神農架林區下谷鄉網點理賠員顧道揚正在趙遠玖家中,核實中蜂病蟲害受災情況。
“有了這個保險,我們種啥養啥都不擔驚受怕了。”趙遠玖説,遭遇野豬破壞農作物、藥材病蟲害等情況,打電話給村裏或者保險公司,理賠員就會上門服務。
2018年7月,在全國10個國家公園中,神農架國家公園率先探索實施惠民生態保險,為轄區5個鄉鎮農作物、中藥材和養殖業購買了野生動物損害、候鳥捕食和自然災害商業保險,讓老百姓發展種植養殖無後顧之憂。
“商業保險從最初設想,到落地實施,花費很多心血,好在老百姓很認可,將在林區全域推廣。”賈國華介紹,3年來,國家公園管理局共投保費373萬元,為轄區農戶提供風險保障6267.61萬元,賠付給社區農戶297.76萬元。
選聘生態管護員,資源利用者成保護者
放下獵槍後,謝興兵成為一名林區生態管護員。
“山多地少,為了生存,以前也會採挖野生藥材,獵捕野生動物。”在木魚鎮老君山村,正在山林間巡護的村民謝興兵告訴記者,當上生態管護員後,他從昔日資源破壞者,變成環境保護者,“每隔兩三天我都要來林子裏看看,要看好林、管住人、防住火,把生態護好”。
轉變的不止謝興兵。
“2018年至2020年,國家公園共提供生態管護崗位累計1640個,居民報名非常踴躍。”神農架國家公園老君山管理處社會事務科負責人譚猛介紹,單位會定期組織管護員培訓,同時每人每年4800元工資通過現金髮放,讓他們真切感受到參與保護工作的生態紅利。
在青天袍村,村民黃運清把自家房子打造成民宿。自從當上生態管護員,“不能破壞環境,注意防火”成了他的口頭禪,逢人就説。
譚猛説,聘請有勞動能力的轄區居民當生態管護員,既充實基層管護力量,又讓老百姓自覺成為“森林衛士”,實現保生態和保民生雙贏。
生態移民搬遷,老百姓吃上“旅遊飯”
雨過天晴,大九湖景區蒼翠靜謐。
20公里外的坪阡古鎮,明清川鄂風格的房屋整齊排列在鹽溪河兩岸,民宿老闆們忙著整理房屋,迎接暑假旅遊旺季的到來。
“我們之前住在景區,就種了一點蔬菜和藥材,基本沒有收入。”神農架大九湖村村民陳興華告訴記者,2014年,他和父親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後,大九湖濕地公園實施封閉管理,景區內停止一切住宿、餐飲服務,禁止私家車進入。400多戶1800多名土生土長在大九湖的老百姓,陸續搬遷到山下的坪阡古鎮。
陳興華和父親告別土坯房,搬進了三層樓房,開始發展餐飲民宿。“家門口有太陽能路燈,洗澡做飯用的是生態氣化爐,住在家裏就能賺錢,生活比過去好太多。”陳興華感嘆。
如今,坪阡古鎮有近500戶民宿客棧,大九湖鎮絕大多數老百姓大多吃上“旅遊飯”。
“生態環境要保護,老百姓也要致富。”賈國華説,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將持續做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科學發展”三篇文章,通過社區共建共管模式,讓居民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從而推動實現高水準保護、高品質發展。(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小萍 通訊員 張燃 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