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武漢大學附屬學校、武漢大學團委組織,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承辦的“聽黨話 跟黨走 紅色教育伴成長”主題宣講活動在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報告廳舉行。
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之孫李亞中、開國大將王樹聲之女王宇紅、開國上將呂正操之子呂彤羽等人組成宣講團,為武漢大學學生黨員、武漢大學附屬學校學生團員、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少先隊員講述紅色故事和革命精神。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活動在師生朗誦李大釗的《青春》中拉開帷幕。李大釗之孫李亞中以《鐵肩擔道義——精神永存的李大釗》為題,從李大釗的家世與童年、憂國憂民為中國求索、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領導五四運動、創建中國共産黨、崇高的道德偉大的人格等九個方面,回顧李大釗同志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艱苦奮鬥、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的一生。
王樹聲之女王宇紅回顧了父親革命的一生。她説,當初和父親一起參加革命的13位親人,在紅四方面軍撤離大別山時,只有父親一人打出去了。如果算起整個王氏家族,犧牲的人就更多了!“父親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中國革命死了多少人啊!’這份血色的悲壯,是一個共和國開國將領心中最沉重的分量。”王宇紅説。
作為王樹聲最小的孩子、唯一的女兒,王宇紅印象裏的父親總是為工作不停忙碌,甚至沒有時間給孩子們多講講自己曾經的崢嶸歲月、戎馬生涯。父親已經離開40多年,王宇紅對他的思念、對他的理解在不斷增長,於是,她十年跋涉,重走父親走過的長征路。這讓她深深感悟到,“長征之路是一條闖出的血路”。
呂正操之子呂彤羽通過一張張老照片,重溫父親在抗日烽火中的崢嶸歲月。呂正操在冀中創建的抗日根據地,被毛澤東譽為“堅持平原遊擊戰爭的模範”。呂彤羽回憶,父親曾對他説,自己不過是戰爭的倖存者,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並常常告誡“人,不在於活多久、當多大的官,而在於給人民做多少事”。“我能夠安安心心一輩子埋頭做研究,包括後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父親的這句話,對我一生影響很大。”呂彤羽説。
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往事,讓師生們深受教育。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生怕錯過每一個細節。
當日,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聘請李亞中、王宇紅、呂彤羽等為校外輔導員,少先隊員代表為革命後代佩戴紅領巾,表達該校全體少先隊員對老一輩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對革命後代的祝福。(湖北日報記者海冰、通訊員楊萍、白蘭、申盼盼、景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