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莊嚴宣告。
這一刻,舉國期盼,舉世矚目。
韆鞦偉業,百年風雨。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定扛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大旗,縱橫揮灑,深情作答,篤定為民初心,書寫驚世篇章。
這一刻,6100多萬荊楚兒女歡欣鼓舞,激情昂揚。
成功抗擊了新冠肺炎疫情,戰勝了2020年大洪水,在全面小康的整體畫卷中,湖北人民充分展現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荊楚分量。
聆聽著總書記鏗鏘的話語,在秦巴山區最大的易遷社區,在武陵山區來鳳縣土家兒女的高山蔬菜地裏,在紅色大別山紅安七里坪脫貧車間……廣大農民、基層黨員幹部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感懷黨的恩情,牢記“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殷殷囑託,闊步前行。
不讓一名老鄉掉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回望歷史,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光輝歷程裏,黨帶領農民擺脫貧困、奔向小康。
沒有廣袤農村、廣大農民的小康,不是真正、全面的小康。湖北牢牢抓住小康的“底線”和“主線”,不斷破解“三農”發展難題,讓3000多萬老鄉分享發展成果,共享小康之惠。
1927年,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拉開中國土地革命的序幕。湖北省委向中央報送《中共湖北省委關於農民暴動經過給中央的報告》。
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廣大農民在政治上徹底翻身,真正實現“耕者有其田”。
1980年春,從隨縣長嶺公社挑水河岸邊一塊3畝荒地發軔,湖北拉開家庭聯産承包大幕,至1983年全面實行“大包乾”,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産力。1984年底,全省人均糧食擁有量達800斤,居全國前列。
世紀之交,以“砸鍋賣鐵也要推行稅費改革”的決心,波瀾壯闊的農村稅費改革在荊楚大地上演,到2005年,全省範圍內取消農業稅,提前一年進入“零稅賦”時代。
適應農村發展新需要,湖北首創“三權分置”,明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鄉村活力迸發。2013年,湖北“三權分置”被習近平總書記肯定為“這是有益探索”,2014年上升為中央政策。
奔向小康的路艱難曲折。
全面小康監測有幾十個指標,人民生活指數排名第一。
儘管國力不斷攀升,農民收入年年增長,但是,截至2013年,湖北仍有近1/10的人口、超1/3的縣市區尚未擺脫貧困。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湖北吹響精準扶貧的號角,披荊斬棘、攻城拔寨,8年來,從邊遠山區到革命老區,從神農之頂到長江之濱,扶貧政策的甘霖雨露灑遍荊山楚水,特色産業拔節生長,脫貧群眾物質精神“雙脫貧”,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被相繼攻克。2020年,面對世紀疫情、嚴重水災帶來的“加試題”,全省上下統籌打好戰疫、戰洪、戰貧三場硬仗,圓滿完成剩餘5.8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底線不破、後墻不倒。
2021年4月13日,省委主要領導莊重宣佈,湖北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湖北篇章。全省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8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296元,增加到2019年的8149元,年均增幅25.4%。
從小康到全面小康
從“奔小康”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湖北省小康的內涵不斷豐富,監測的指標不斷豐富。
由解決溫飽到低標準的總體小康,再到高標準的全面小康;數十年來,省委、省政府錨定藍圖,不斷優化藍圖,團結帶領全省人民,以汗水奮鬥為筆墨,一屆接著一屆,一茬緊接一茬,執著前行,繪就藍圖。
這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強富美畫卷。
——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十三五”末,湖北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到2020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306元,是2000年的2313元的七倍多,是2010年的2.56倍。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全省實現村衛生室、村醫全覆蓋。
——經濟持續發展。湖北GDP相繼邁過2萬億、3萬億、4萬億元大關,儘管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仍然達到43443.46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高於國際上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水準。産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市場活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大跨越。
——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湖北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推進法治建設,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夯實省域治理現代化基礎。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荊楚沃土,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農家書屋香溢田野,5G下田,寬頻進村,脫貧村光纖和4G覆蓋率達到100%,數字鄉村成效顯著,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務水準不斷提升。
——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強調指出,湖北是生態大省、千湖之省、魚米之鄉,山多水多,環境獨特,要高度珍惜大自然賦予湖北人民的寶貴財富,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我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1.84%,林業總産值達4081億元,直接帶動和影響121.64萬農戶,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從單一追求經濟發展、收入提高到提倡社會全方位的提升,凸顯了黨委政府認識的昇華。”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楊艷琳稱,“小康社會”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概念,其所蘊含的民生發展目標具備國際可比性,這其中,人類發展指數、恩格爾系數、國民身體素質、國民文化素質與貧困發生率是聯合國公認的衡量指標。
據統計,2020年,湖北省人類發展指數達0.766,高於全國內地平均水準,為中部第一,屬於高人類發展水準。恩格爾系數、國民身體素質、國民文化素質等指標均優於全國平均水準,處於國際中高收入國家水準。
全面小康建設,最大的短板是農業農村。為了強農富農,進入21世紀以來,湖北省委18個“一號文件”情傾“三農”,省第十次、第十一次黨代會聚焦“全面小康”。省委省政府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力度,把努力縮小城鄉差距作為全面小康的一項重要任務。
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湖北開始擘畫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藍圖,加快消弭城鄉之間的發展鴻溝,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發展邁向和諧統一。
牢記榮光再奮楫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産黨的偉大光榮,也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
“單從指標方面來説,湖北小康指標高於全國、嚴於全國。”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鄒進泰稱,目前,全省正式邁入高品質發展的後小康建設階段,前景更加美好。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0年12月,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描繪了“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宏偉藍圖,謀劃了“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佈局。
楚人崇鳳,“一主引領”既要看武漢一家“領唱領舞”,還要看武漢城市圈九家“合唱共舞”,此為“鳳頭”,引領支撐;“兩翼驅動”,推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由點軸式向扇面型發展,打造支撐全省高品質發展的南北列陣,此為“鳳翅”,兩翼齊飛,整體躍升;“全域協同”,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整體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做大做強塊狀經濟,此為“鳳羽”,每一片都能量充沛、活力四射。
這是湖北“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重大舉措,也是落實國家戰略、推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具體行動,更是提升湖北綜合實力的長遠之計。
破除高品質發展之“冰”,衝出不平衡不充分之“圍”——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湖北最大的實際,縣域經濟不強是湖北高品質發展的突出短板,農業産業化程度不高是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突出問題。
省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吳祖雲説,面對“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首先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對擺脫貧困的縣,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條底線;同時,用鄉村振興統攬“三農”各項工作,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當前,要科學務實作答好“四問”,刻不容緩推進農業産業化!我省將重點打造稻米、生豬、水産品、茶葉等十大農業産業鏈,由省領導挂帥“鏈長”,做強做大。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站上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湖北將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馳而不息,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堅定邁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冬林 崔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