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在全市中小學推廣點軍區經驗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7-08 09:06:39

  原標題:宜昌在全市中小學推廣點軍區經驗 “中央廚房+微廚房”讓學生吃飽吃好

宜昌在全市中小學推廣點軍區經驗  “中央廚房+微廚房”讓學生吃飽吃好_fororder_01

學生們在學校吃營養餐。(通訊員 龔興桂 攝)

  閱讀提要

  從2017年秋季開始,點軍區率先探索“中央廚房+微廚房”校園營養食堂模式,即:託管企業利用“中央廚房”對食材統一分類、加工成半成品,按需分裝,由專用保鮮車配送到校;學校在現有廚房或移動餐車(微廚房)對半成品定時炒制,讓學生吃到新鮮可口的飯菜。

  11所中小學營養食堂全覆蓋

  6月22日12時許,點軍區至喜小學放學鈴聲響起,同學們排著隊走進學校餐廳。

  中餐有4個葷菜:炸春卷、雞丁、金針菇炒肉末、番茄雞蛋;兩個素菜:冬瓜、黃瓜,還有餐後水果小番茄。“菜好吃,跟媽媽做的味道差不多。”五年級二班學生李安然吃得津津有味。餐廳旁,一間移動餐車(微廚房)裏,廚師正在炒青椒肉絲,隨時準備加菜。

  至喜小學從一所企業子弟學校改建而來,受場地所限,無法新建食堂。過去,學校和家長都為學生吃飯操心。“不管颳風下雨,媽媽都要為我送飯。”肖倫聖説。

  有食堂的學校也有煩惱。2017年前,點軍區中小學食堂全部由學校自主辦理,因安全管理不規範、服務品質低下、營養搭配不均衡、財務管理不規範等弊端,家長和師生滿意度較低,學生就餐率不超過40%。

  當年,點軍區政府召開專題常務會議,決定從當年秋季變革傳統的食堂管理模式,引進優質餐飲服務團隊試點託管學校食堂。點軍區教育局組織外出考察取經,確立“學校主責監管+團隊全程託管服務”運行模式。

  通過公開競標,宜昌市嘉馥農業有限公司脫穎而出,推出“中央廚房+微廚房”模式,覆蓋點軍11所中小學的5000多名學生,學生中餐就餐率達98%,家長零投訴。

  食材從田間到餐桌僅需4小時

  蘿蔔燒牛腩、番茄炒雞蛋、土豆絲、大白菜……6月22日,點軍區點軍小學的學生午餐是“兩葷兩素”。湖北日全媒記者走廚房操作間,只見墻面潔白,地面乾淨整潔。

  宜昌市嘉馥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玉萍介紹,當天淩晨5時30分左右,産自夷陵區雅鵲嶺種養基地的“凈菜”,通過冷鏈車配送到該校。冷鏈車的行進路線、車廂內溫度等關鍵指標全程監控。在油料倉庫,一個細節引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注意:料酒、雞精、生粉、白糖等佐料整齊碼放在收納箱裏,分門別類貼上採購日期和保質期。“佐料雖小,我們也會嚴格監管,防止過期失效,影響孩子健康。”李玉萍説。

  點軍區教育財務結算中心主任黃家尚表示,“中央廚房”相當於配送中心,要求企業具有足夠實力。

  “中央廚房”是如何運作的呢?首先,“中央廚房”行政總廚會制定帶量食譜;各廚師長根據食譜,結合學校進餐人數,通過平臺報單到公司基地;基地匯總報單量,按需按量採摘食材,經檢驗檢疫合格後,將食材送到“中央廚房”。在食材操作間,工人們全副武裝,戴著口罩、帽子,身穿工作服,腳著鞋套 。李玉萍介紹,餐飲團隊在“中央廚房”完成食材清洗、切配、分裝等粗加工,再將食材按標準加工成半成品,“從基地到餐桌整程僅需4小時,而且每種菜品都可以溯源,全程監控。”

  在宜昌全市中小學推廣

  怎樣保證學生吃飽飯?黃家尚介紹,該區學校餐飲標準分為“基準餐”和“自助餐”兩種。“基準餐”是指中晚餐標準:兩葷兩素搭配,每人每餐8元;“自助餐”是中晚餐標準10元,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和實際自助點餐,菜品是四葷三素,主食有米飯、粗糧,還有免費湯和水果。所有學校食堂設有“免費加餐窗口”,保證學生吃飽吃好。

  如何定價?該區實行“資金統管,分餐定價;食譜統一,分期調節”操作模式。黃家尚介紹,點軍區教育財務結算中心建立食堂資金財務管理專用賬戶,學生充值資金進入專用賬戶,由教育局統一管理、劃轉;學校、家委會、服務公司三方根據成本核算和市場波動,分餐定價;服務公司也可提出定價申請,教育局組織學校、家委會座談、調研、核算,價格公示後實施。

  據介紹,點軍區中小學實行統一營養食譜。服務公司、學校加強對學生膳食營養的監測,一季度一分析,分期調節食譜,確保學生吃得營養。黃家尚表示,該區還將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完善中央廚房配送中心信息化管理平臺和健康校園管理平臺建設,配置營養菜譜,讓中小學生吃得更安全、更健康,營養更均衡。

  學生集中就餐也帶來諸多可喜變化。至喜小學校長寧海銀説,學生們養成了“光碟行動”、遵守秩序、自覺排隊、講究衛生、珍惜時間、文明進餐、節約糧食等好習慣。

  今年6月,宜昌市政府辦出臺《宜昌市中小學學生營養午餐工程實施方案》,面向宜昌全面推廣“中央廚房+微廚房”模式。9月1日前,主城區學校供餐將全覆蓋;2022年12月31日前,縣市學校供餐將全覆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熊向華 陳瑤)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