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投資上百億元外遷機關和居民 襄陽古城將啟動新一輪維修改造
襄陽古城昭明臺。(通訊員 譚文博 攝)
閱讀提要
在暢通無阻的城墻上騎車、喝茶,到亞洲最寬的護城河上看演出,在古城裏感受千年曆史的韻味……這樣美好的生活畫卷,未來3至5年將會走近襄陽市民。8月20日,襄陽市委專題會審議並原則通過《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實施方案》,該市將投資141.5億元,在古城啟動新一輪的大規模人口外遷及維修改造工程,並力爭創建國家5A級景區。
城內人口將疏解4萬人
襄陽古城位於漢水南岸,有著2千多年曆史。她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楚國的北津戌,約始築于西漢高帝年間。古城及護城河圍合面積3.59平方公里,城墻周長7331米。古城四面環水,其中一面臨江,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所看重,素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之譽。
“隨著時代變化,古城內的居民越來越多,老城區的問題也日漸凸顯。”襄陽市規劃設計院人士介紹,古城內密集的人口和相對狹小的空間,造成了交通擁堵、人居環境不佳,許多老舊建築存在安全隱患;同時歷史文化展示空間不足,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難度較大。
據了解,襄陽古城現有常住人口6.84萬人,人口密度為2.67萬人/平方公里,大大高於其他同類古城,如紹興古城現為1.7萬人/平方公里,未來將降至0.73萬人/平方公里,鳳凰古城則為0.5萬人/平方公里。《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實施方案》提出,將投資120億元疏解城內居民4.01萬人,保留2.83萬人。
與人口疏散同步的,是外遷古城內50多家黨政事業單位;同時,疏散3所初中、2所小學、3所幼兒園,以及3家醫院等。
據介紹,疏散的黨政機關,大部分擬遷東津新區,那片充滿生機的原野即將引爆發展機遇。
在襄陽古城外,城東的龐公片區,也將開發成為“古城新區”,興建13萬立方米商業綜合體,承接歷史悠久的鼓樓商場外遷,並定向安置外遷居民2.13萬人。
襄陽古城北街。(通訊員 譚文博 攝)
古城墻恢復貫通
當下的襄陽古城墻,是明清年代的建築。因近代戰火的波及和城市建設需要,城墻並未完全貫通。在東、西、南三個城門和襄陽公園後門至長門段,城墻未連通段長度為429米。
襄陽市計劃,採取過街天橋方式,對東門、西門、南門進行連通,外部風貌與城墻保持一致,內部採用可逆性施工技術。同時,修建襄陽公園後門至濱江路段城墻,加固修繕西門到夫人城段、襄陽公園後門到東門段、仲宣樓到南門段古城墻夯土,實現城墻全線貫通。
隨著城墻的貫通,襄陽市還將改造提升小北門廣場,修繕古城漢江畔三座萬里茶道申遺碼頭,將漢江沿岸城墻打造為古城“最美城際線”。
古城墻外,就是亞洲最寬的護城河。襄陽古城護城河連通漢江,長度有5060米,最寬處約250米,平均寬為180米。
“護城河還存在著水路不通航的問題。”襄陽市規劃設計院人士介紹,主要原因是軍分區招待所、南湖賓館擠佔了河道,東門、西門、南門和民主路橋拱高只有2米,因而阻礙了水上游路暢通。
為此,襄陽市擬置換搬遷軍分區招待所,拆除南湖賓館水上禮堂和擁軍橋。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研究論證抬升東門橋、西門橋、南門橋和民主路橋方案,打通襄陽公園至南門橋段護城河水上游路。
創建5A級景區
2千多年的建城史,使得襄陽古城內,處處皆有歷史文化的訴説。
襄陽市提出,對已消失的遺跡遺存,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恢復,如漢末最大學宮書院——學業堂、中國第一狀元坊、襄陽王府南向正門等。同時,復現臨漢夕照、拱宸懷古、昭明晚鐘、陽春新柳、西成淩波、仲宣唱晚等古城勝景。
隨著襄陽古城的大規模改造,襄城區將在牽頭古城創建4A級景區的基礎上,從明年起再用3至5年的時間,將古城創建為5A級景區。
圍繞5A級景區創建標準,襄陽市將完善景區創建核心要件,如在南湖廣場南側建設古城遊客中心,配套樹陣式生態停車場;完善古城旅遊標識系統;完善古城旅遊服務設施,開發特色旅遊商品,建設大型綜合購物街區、特色主題購物點等。
襄陽市計劃,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做大做強文旅産業。將在古城建設襄陽名人紀念館,為白居易、張繼、皮日休等襄陽本土或流寓名人“安家”;將單家祠堂建成“單懋謙紀念館”;建設昭明臺“詩文博物館”、“古城博物館”、震華門城樓“軍事博物館”、譙樓“時間博物館”、仲宣樓“王粲和建安七子文化園”。打造北街、仁義巷、管家巷、縣街、馬王廟街等特色街巷群落,植入民俗文化體驗場景。在西護城河北段(夫人城至西門橋),開發大型水上實景演藝。在襄陽王府區域,以明代藩王生活場景體驗為主題,演繹《王府夜宴》劇目。依託大成殿,以“狀元及第”為主題,復現明清縣文廟場景。依託馮家巷,擦亮《女駙馬》馮素珍等文化招牌,展示襄陽花鼓戲、白銅鞮等地方戲曲魅力。此外,還將建設“華夏非遺文化園”,利用襄陽三國、武俠、軍事、文學等豐富IP資源,打造數字文化産業中心。
未來,遊客來到襄陽古城,將會收穫更加豐富多彩的旅遊體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夏永輝 通訊員 曾忠保)
【連結】
恢復古城歷史風貌恰逢其時——訪湖北文理學院教授葉植
“建築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氣質與靈魂。”8月21日,湖北文理學院襄陽曆史文化研究院教授葉植認為,襄陽古城是亟待擦亮的一張名片,文化旅遊急需舞動的龍頭。
襄陽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是人類與環境互動的傑出範例。“唐詩中有500多首寫到襄陽,三國演義中有30多回故事涉及襄陽。”葉植説,可以説,這個城市的主要歷史人文遺跡,都與襄陽古城相關。
無疑,目前古城的老舊、擁擠狀態,以及有説頭沒看頭的感嘆,都與襄陽的歷史人文、經濟發展地位,極不相稱。即使是居住其中的群眾,也會牢騷滿腹。
古城功能,要從服務居民生活向服務文化發展轉變,又不能忽略其使用價值和特色的保留與堅持。葉植認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襄陽地區生産總值位居全國城市50強之列,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此時,急需促進城市形象與文化內核相協調。
不管是消除安全隱患,還是保護古城加強利用,只有動一次大手術,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硬體只是提升城市品質的基礎。”葉植認為,“歷史文化遺産必須活起來,才能滋養社會文化素質的提升”。
文化名片的擦亮,必須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襄陽古城恢復歷史風貌,必須推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跨界融合,只有群眾特別是年輕人認可,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同時,中國的城市眾多,只有深入挖掘古城唯一性、獨特性的特色和內涵,才能展現襄陽古城自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只有科學地恢復改造,才能展現襄陽古城獨有的山、水、城、洲的宏大格局,古城、駁岸、碼頭、大河、城濠渾然一體的美麗形體及整體環境和科學佈局上的嚴整秩序;只有全神貫注地從空間、時間、文化鏡像上,打造恰當的載體來講述古城的完整發展演變過程,以及與中國歷史文化的廣泛聯繫、傑出貢獻,才能最大地恢復古城的歷史信息;只有經過一番在科學規劃基礎上的工程修復以後,才能以優美的自然環境、恢宏完整的格局、傑出的工程形象、鮮明的價值主題、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出其獨特魅力。
葉植認為,以文化為引領,打造襄陽曆史文化核心區、特色旅遊示範區、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襄陽古城一定會成為全方位展示、多元素傳承襄陽文化的窗口和載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夏永輝 通訊員 陳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