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讓更多科技成果釋放經濟活力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11-09 09:39:02

  原標題:以“錢變紙”推動“紙變錢” 湖北讓更多科技成果釋放經濟活力

  10月12日,2021年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空天信息專場上,武漢大學毛慶洲教授的高精度機載鐳射雷達成果,被武漢珞珈伊雲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5000萬元捧走。

  在這場對接會上,24個來自高校院所的空天信息科技成果與企業成功對接,成果轉化總金額達5.2億元。

  今年2月舉行的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強調,科技強省建設關鍵在轉化,要以“錢變紙”推動更多“紙變錢”,促進政府從“重管理”向“重服務”轉變,廣大企業從“被創新”向“要創新”轉變,高校和科研院所從“重論文”向“重應用”轉變。

  湖北省日前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建設的意見》等“1+4”系列文件中,《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是四大配套支撐之一。15條舉措覆蓋項目支持、平臺搭建、評價獎勵、職務成果賦權等多個方面。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552.59億元,同比增長33.78%。

  領全國風氣之先的“黃金十條”

  2012年,湖北科教資源最為密集的武漢東湖高新區,曾出臺“光谷黃金十條”,在全國率先提出高校成果轉化收益“三七開”,即個人和團隊得70%,並允許教師離崗創業、大學生休學創業等。

  此舉不僅推動了華中科技大學“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簡稱MOST)等一批重大成果走向市場,更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改,將過去需要報財政部、教育部等審批的高校成果處置權下放到高校。

  一時間,科技成果轉化的湖北探索,領全國風氣之先。

  2017年,光谷再推“新黃金十條”,第一條就是開展科技成果所有權混合所有制改革。新政支持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發明人及團隊,與高校共同申請新的知識産權,成果可按“三七開”重新分割確權,個人及團隊佔70%以上,並可自主轉化。成果轉化的確權問題,是光谷繼處置權、收益權、使用權等“三權”改革後,在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方面的更深探索。

  日前出爐的《2020光谷創新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光谷的産業技術研究院已達14家,年度發明專利授權量434件,累計達1777件;轉化科技成果112項,累計轉化科技成果481項,轉化總金額達30.8億元。

  促進“錢變紙”——

  2020年,光谷有效發明專利總量超過3.6萬件,近5年年均增速達27.1%。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253件,佔武漢總量的90%。光是參與制定修訂的國際標準就達13項,累計達64項;國家標準24項,累計達461項。

  其中,銳科鐳射、華工鐳射參與制定的“工業用光纖鐳射器參數要求和測試方法”,為我國首個鐳射産品國際標準。而全省首屈一指的專利大戶武漢華星光電,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十幾億元,企業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連續多年蟬聯湖北第一。

  成就“紙變錢”——

  過去一年,光谷簽約1000萬元以上重大技術合同294項,佔登記合同總數的2.2%,合計成交額285.8億元,同比增長24.2%。單項重大技術合同平均成交額9719.9萬元,同比增長19.1%。億元以上的重大技術合同合計成交額達216.4億元,同比增長27.2%。

  “把論文寫在産業鏈條上”

  2020年,科技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全國賦權試點的40家高校院所中,湖北工業大學是湖北唯一試點高校。

  該校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鐘飛,打包轉讓了8項技術和專利,賣了400萬元。“過去,不少研發都是為了完成任務、申請專利或評職稱用,沒想過轉化的事。”他坦言,被動狀態下做科研,往往與市場脫節,有些進入轉化環節後,因流程複雜,可能也半途而廢了。

  實施職務成果賦權改革後,鐘飛團隊成果轉化從接洽到落地,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價格自己談,收益固定分,對團隊激勵明顯。

  湖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李冬生介紹,該校賦權改革最大限度以科研人員為中心,科技成果不分職務內外,統一賦權給成果完成人。固定收益分配比例,成果轉化收益中,學校提取4%,成果作價投資入股的,學校最高持有股份不超過10%,且由成果完成人或團隊代持。職務科技成果進行轉移轉化,只需學校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網站公示、備案,無需進行資産評估。

  近兩年,湖北工業大學專利轉讓(許可)數量是過去10年總和的4倍多,僅今年以來,就實施專利轉讓(許可)36項,數量超過2020年全年。

  “我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已初見成效。”湖北省科技廳廳長王煒表示,下一步,湖北將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概念驗證中心,圍繞重點産業領域佈局建設一批中試基地,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平臺型、網絡型創新聯合體等。同時加快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及轉化中心,推動“兩院”院士成果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成果在鄂轉化,引領高端産業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一定要破除科技成果轉化的絆腳石,讓科研人員有信心、有恒心、有決心把論文寫在産業鏈條上。”

  發揮湖北高水準科技創新策源作用

  2020年,湖北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686.97億元,同比增長16.37%,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

  隨著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全面鋪開,“武鄂黃黃鹹”創新帶乃至“1+8”城市圈的創新協同史無前例。2020年,光谷向全省輸出技術合同4163項,同比增長18.7%;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6.7億元,同比增長48%。

  “傳統科研是錢變紙,創新則是一种經濟行為,既包括錢變紙,更重要的是紙變錢,市場起關鍵性作用。”北京長城戰略諮詢副總經理趙榮凱認為。

  截至目前,湖北省已培育建設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家,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79家。“聯百校轉千果”系列對接活動,吸引近1500萬人次在線參與,促進高校與企業達成合作意向800余項,意向金額近30億元。

  王煒介紹,下一步,湖北將突出市場導向,圍繞源頭供給、渠道暢通、轉化服務、産品應用、成果評價等5個關鍵環節,優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鏈。建設綜合型技術創新平臺,省財政一次性給予最高1000萬元建設資助,同時大力支持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省域範圍內,以“一主兩副”打頭陣,建設湖北·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為創新評價機制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湖北省即將出臺《完善科技成果評價評估機制的實施意見》,解決成果怎麼評、評什麼、誰來評、怎麼用等問題。圍繞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省內科研人員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可按照相關規定獲得70%-99%的現金獎勵或股權激勵,並享受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趙榮凱説,湖北是科教人才資源大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建立“紙變錢,錢變紙”的科技創新循環,把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勝勢,對於湖北高水準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經濟、新動能,具有重大的策源作用。對於全國、特別是創新資源和市場環境與湖北類似的中西部地區,具有探索和示範意義,這是湖北新時代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價值。

  “未來的成果轉化,核心是構建一種新的創新範式和創新制度,真正實現創新治理。成果轉化面臨的問題和探索,需要立足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到規模化生産的整個創新鏈,用系統性思路尋求破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