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使節穿漢繡劇裝
兩江交匯,三鎮鼎立,大武漢文脈綿延。
今年8月,武漢等13座城市入選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與東亞國家的密切交往、優越的資源稟賦以及文化和旅遊發展的良好態勢,賦予武漢申報“東亞文化之都”的信心和決心。
管窺一斑,可見全豹。通過非遺,可以看到武漢深厚豐富的文化底蘊、開放現代的城市形象。魅力非遺為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添彩。
非遺家底厚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3500年悠久歷史,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演繹了伯牙鼓琴、關羽卓刀、木蘭從軍、岳飛屯兵、辛亥首義等歷史傳奇,留下了寶貴的非遺財富。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木蘭傳説從隋代流傳,蘊涵了一千多年來各個歷史階段的歷史信息,涉及倫理、民俗、宗教、文學、藝術等多方面內容,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作為湖北省民間傳統美術,漢繡構思大膽、色彩濃艷、畫面豐滿、裝飾性強,處處流露出楚風遺韻;馬應龍制藥技藝有其傳統的特色和規範,從選材、炮製、配料到成藥有一整套嚴格的規程,獨成一家;黃鶴樓傳説歷史悠久,神秘奇詭、妙曼多姿、委婉動人……
今年6月,國務院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武漢申報的武漢大禹治水傳説(民間文學類)、武漢杖頭木偶戲(傳統戲劇類)、葉開泰傳統中藥製劑方法(傳統中醫藥類)及漢派彭銀亭中藥炮製技藝(傳統中醫藥類)均入選。
據介紹,近年來,武漢加大非遺保護力度,特別是開展了非遺的資源普查與記錄工程、非遺搶救性保護工作。目前,武漢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66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9項、省級項目72項、市級項目168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679人,其中,國家級18人、省級79人、市級258人;各級非遺生産性保護(傳承)示範基地21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7個、市級13個。
當前,武漢正在開展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評審工作,一批産生於武漢人民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不斷創新創造的非遺項目即將出爐。
據了解,為保護好這份非遺家底,《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于2016年11月頒布實施,與之相配套,武漢市先後出臺了5項規範性文件,並建立了21家政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全市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由11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全市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非遺保護正在由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社會行為。
▲武漢木雕船模
與城市共生
年近七十的程濤平是國家級非遺武漢大禹治水傳説的代表性傳承人,他每年都會去一些中小學宣講大禹治水傳説,每月都在社區講解大禹治水故事。黃國華、張引娣等代表性傳承人也經常向來武漢晴川閣的遊客介紹武漢大禹治水傳説,廣受歡迎。
在武漢,非遺不是束之高閣的傳統技藝,而是隨處可見的身邊美好。
江漢路、黃鶴樓、漢街……今年“五一”假期,漢繡嘉年華活動在武漢各大地標性景區和歷史文化街區接力上演,讓市民遊客在一針一線間感受非遺的非凡魅力。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全市景點和重點街區推出漢繡嘉年華活動,是為了讓市民遊客能看到身邊的藝術、認識漢繡的美好,培植漢繡的受眾土壤,把漢繡美融入城市生活。
漢繡不僅走進景區,還進入課堂。漢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春萍先後在20余所學校授課,20餘年授徒上萬人。“最開始是興趣班,後來發展為公選課,今年的選修課本來只能招40多人,因為報名人數太多不得不擴大規模,達到120多人。”武漢紡織大學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漢繡)主任葉洪光説。
據介紹,武漢市“漢繡保護行動”先後被文化和旅遊部、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列為“十佳非遺保護行動”優秀案例。
毛明月是湖北省級非遺項目武漢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在他的剪紙創作中多以刀刻為主。他説:“對人物的刻畫,刀刻更生動,神情更逼真。”
目前,毛明月的剪紙工作室不時有剪紙愛好者慕名前來,他也將他的作品在社區、學校進行展出。在他的刀尖下,有時代的氣息,也有他對生活的熱愛。
武漢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正當時,非遺傳承人與城市同頻共振。飛針走線、刀刻手撕、揮毫潑墨……不久前,30余位非遺傳承人會聚武漢市漢陽區欣苑社區,現場展示漢繡、剪紙、挑花、書法、通草畫等非遺技藝。非遺傳承人們紛紛説:“武漢奮力創建國際化的城市品牌,我們也不能落後,要以非遺為載體,向世界講述武漢文化。”
▲漢鑼製作技藝
同世界相連
“武漢不僅有豐富的非遺資源,而且不少項目已成為武漢遞給世界的文化名片。”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説。
“好漆清如油,照見美人頭,搖起虎斑色,提起釣魚鉤。”日前,在位於湖北武漢的武漢市國漆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制漆師傅正用木耙在直徑2米、高1米的木盆旁攪拌生漆,按照武漢國漆精製技藝有序地進行生産加工。
武漢國漆精製技藝是湖北省級非遺項目,其傳承了先輩制漆藝人憑藉眼觀、鼻聞、手試等傳統國漆品質鑒別方法,包含曬制、攪拌、聚合脫水、活化等諸多工序。該技藝所涂飾的漆藝品,具有天然環保、手感溫潤、光可鑒人、古樸典雅等特點。武漢市國漆有限公司負責人丁方煜介紹,該公司生産的精製國漆,常年暢銷日本、韓國等地,受到廣泛好評。
千錘百煉,一錘定音,這是制鑼業的行話。湖北省級非遺漢鑼製作技藝的保護單位武漢市海平樂器製造有限公司,生産風鑼、抄鑼、包鑼、雲鑼、奉鑼、月光鑼等,直徑從10釐米至186釐米不等,年産量300余噸,産值5000多萬元,其中60%産品銷往海外,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各國知名交響樂團選用,成為世界級特産。著名音樂家譚盾説:“我合作過的全球各大樂團,無一例外都在使用武漢大鑼。”
武漢雜技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其起源於清朝,發展于現代,以功力深厚、技藝精湛著稱,不僅是代表荊楚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更有著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在國際雜技大賽中獲得金獎的中國雜技界的代表人物——夏菊花。而每一屆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都是交流的盛會。
這樣的項目還有很多,古琴藝術、漢派中藥炮製技藝、黃鶴樓傳説、木蘭傳説等非遺項目,無不是武漢國際文化交流的生力軍,尤其在東亞地區具有廣泛影響。
古老的非遺不僅“活”在了當下,也為武漢與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橋梁。
(文圖由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提供)
▲漢繡
▲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