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江岸小學生課後有了“多彩身份”
來源:湖北日報  |  2022-01-04 10:44:06

  原標題:“紅領巾”課外活動平臺應“減”而生——江岸小學生課後有了“多彩身份”

武漢江岸小學生課後有了“多彩身份”_fororder_01

江岸區“紅領巾小小文旅大使”開展志願導覽服務。

  “這些建築裏,住過宋慶齡和醫者仁心的高氏三姐弟,他們在這裡度過了人生的重要階段。”2021年11月27日下午,武漢市江岸區黎黃陂路街區,15位小學生正頭戴小黃帽、手持話筒,為遊客義務講解街區老建築的“前世今生”。

  “雙減”後,學生的課餘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發現,在江岸區,特色各異的課外實踐活動,正讓學生們的課餘生活變得豐富多彩。2021年6月以來,江岸區打造“紅領巾”品牌系列活動,組織轄區的中小學生組建紅領巾小小尋訪隊、紅領巾小小文旅大使、紅領巾小小科普員、紅領巾小小講解員和紅領巾小小樓棟長,引導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了解紅色文化、感受城市底蘊、參與社會治理。

  活動至今,已覆蓋江岸區所有小學和部分中學,吸引近萬名學生參與。

  志願導覽

  讓歷史建築延展課本“廣度”

  2021年6月,江岸團區委從全區小學生中選拔“紅領巾小小講解員”,100名學生入選,武漢市育才二小四年級(三)班學生譚煥然是其中之一。

  “紅領巾小小講解員”的職責,是利用課餘時間,走進紅色場館提供志願講解服務。經過近兩個月實訓後,譚煥然如願上崗,每週準時到宋慶齡漢口舊居紀念館講解。

  場館內,有“紅領巾小小講解員”;街頭巷尾,有“紅領巾小小文旅大使”。

  以黎黃陂路為中心的區域,曾是全國除上海、天津外,外國使領館分佈較密集的區域。自1861年漢口開埠以來,這裡先後有英、俄、法等20國設立領事館,集聚近30家外資金融機構和100多家洋行。這些沿街而立的老建築,銘刻著大武漢的歷史與底蘊。

  江岸團區委與志願服務組織合作,在武漢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顧問王汗吾的指導下,設置了兩條導覽線路,一條沿中山大道展開,一條沿黎黃陂路伸展。30名經過培訓的“紅領巾小小文旅大使”,每週輪崗為遊客志願導覽。

  在社區裏,小學生們化身“紅領巾小小科普員”,通過魔術等方式,向居民科普科學知識。在紅色街區,小學生們加入“紅領巾小小尋訪隊”,尋訪身邊的老紅軍、老黨員、勞動模範、道德模範等群體,傳承紅色基因。

  在譚煥然眼裏,參加這些課外實踐活動,讓課本知識活了起來。

  參與治理

  體驗用行動改變世界

  “我負責的這棟樓,有24戶居民。其中,12人是黨員,3人是重症患者。”瀋陽路五年級(二)班學生錢菁語,是江岸區袁家社區一位“紅領巾小小樓棟長”,提起自己負責的127號樓,她如數家珍。

  2021年6月,江岸團區委在袁家社區試點,組織瀋陽路小學的學生們,兼任社區“紅領巾小小樓棟長”。瀋陽路小學五年級(二)班,成為首個試點班級。該班學生6人一組,分組擔任袁家社區8個居民樓單元的“紅領巾小小樓棟長”,參與樓棟的環境美化、意見收集、文明宣傳、空巢老人慰問等。

  對小學生而言,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

  熊光慧和同學們把自己不用的玩具、水壺、暖風機等物品收集起來,帶到袁家社區義賣。所得635元收益,全部用於購買米麵油等愛心物資,送給社區獨居空巢老人。

  成為“紅領巾小小樓棟長”後,除了每週到社區“值班”,程兮荃每天放學會繞路經過自己的“轄區”,“希望發現點什麼”。2021年7月,程兮荃發現有住戶把被子搭在樓下的電線上晾曬,而不遠處的社區廣場,明明有便民晾衣架可用。她當即向社區反映,社區及時派人加強宣傳和勸導。“自己的建議能給身邊環境帶來改變,特別自豪。”

  江岸團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擴大“紅領巾小小樓棟長”的覆蓋面,豐富校外活動陣地,讓更多學生體驗“用行動改變世界”。(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成龍 通訊員 袁薇 周雪平)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