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非遺:到市場中綻放“第二春”
來源:湖北日報  |  2022-02-15 09:16:46

恩施非遺:到市場中綻放“第二春”_fororder_01

2月10日,恩施土家女兒城的演員們正在表演,吸引遊客觀看。(通訊員 李毅 攝)

恩施非遺:到市場中綻放“第二春”_fororder_02

利川燈歌。(通訊員 廖顯蓉 攝)

恩施非遺:到市場中綻放“第二春”_fororder_03

民間藝人羅義傑教小朋友打三棒鼓。(通訊員 陳緒開 攝)

恩施非遺:到市場中綻放“第二春”_fororder_04

2月8日,在宣恩貢水河畔,藝人們在舞臺上表演三棒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通訊員 陳緒開 攝)

  閱讀提要

  20年前,一曲《龍船調》火遍大江南北,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利川燈歌走進大眾視野。

  今年,恩施“土家漢子”登陸央視春晚,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石工號子聲名鵲起,刷爆抖音、微信。

  我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恩施,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6個,省級66個,州級149個,涵蓋歌舞、戲曲、手工制藝等多個門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

  如何讓非遺更好地傳承、利用?近幾年,恩施堅持用好“市場之手”和“市長之手”,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迎合大眾需求,探索“從生活中來,到市場上去”的新路子。

  “搬”進景區,帶動旅遊——景區與非遺,猶如魚和水

  2月10日19時,恩施土家女兒城燈火輝煌。入口處,響起了一陣歡快的鑼鼓聲。

  20余名穿著土家族服飾的演員,圍著10多米高的鹽水女神銅像,邊跳邊敲。“土家幺妹兒一十七,收拾打扮上街去。早上來是單個單,黑噠回去雙對雙。”兩分鐘後,一名男演員走向舞台中央起唱,拉開了《女兒會·趕場相親》實地情景劇的帷幕。

  50分鐘的劇情,歌舞表演不斷,音樂時而喜慶時而傷感,淋漓盡致展現了“陪十姊妹”“哭嫁”“辭親”“上轎”等土家婚嫁風俗。台下,人頭攢動,一部部手機舉過頭頂,遊客們看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雷鳴般掌聲。“蠻好看,有民族特色。”演員們跳擺手舞時,荊州遊客陳華和老公忍不住跟著跳了起來。一台戲,讓女兒城徜徉在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讓遊客可沉浸、可互動,在看戲中表演,在表演中看戲,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該景區副總經理李毅表示,文化是這座開放式AAAA級景區的魂,景區與非遺,猶如魚和水。只要天氣允許,每天15時-21時,演員們都會表演各類非遺節目。其中,情景劇已成為吸引遊客的拳頭産品。

  女兒城類似於民族風情街,早在2013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打造情景劇的思路。

  這一想法,讓恩施市文旅部門“眼前一亮”:因收入過低,不少非遺面臨著後繼無人甚至失傳的風險,何不把它們“搬”進景區,既可帶動旅遊,又能傳承利用,一舉兩得。

  恩施市非遺中心主動服務,無償為景區提供了詳細的民風民俗資料和技術指導,包括樂譜、劇本等,幫忙在全州搜尋了一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與景區共同編排情景劇。經過2年多努力,《女兒會·趕場相親》亮相演出,轟動全國。

  “情景劇設置了擺手舞、薅草鑼鼓、土家族撒爾嗬、恩施耍耍等10余個非遺項目,不完全照搬,結合劇情進行了適當改編,更加迎合遊客的‘胃口’。”李毅説。

  隨後,在恩施市非遺中心的指導下,女兒城又緊鑼密鼓“創作”了穿句子山歌等非遺表演項目。目前,該景區展演項目50余個,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9個,省、州級非遺項目11個,並被認定為非遺傳承展演基地。

  有了節目支撐,女兒城很快火了,2019年接待遊客400萬人次,拉動景區消費11億元。2021年儘管受疫情影響,仍接待遊客近300萬人次。

  經濟效益也“回饋”了非遺傳承。該景區形成了23名師傅(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和37名學員的演員團隊,學員平均年齡28歲。

  “以前想帶年輕人,很難找到。現在可以天天教,非常欣慰。”54歲的譚學聰是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參加今年央視春晚的演員之一。2015年來到景區當師傅後,他帶了7名徒弟:“學員們每年有了數萬元演出工資,沒有後顧之憂,學習進步非常快。再過幾年,他們就能挑起大梁。”

  除固定學員外,每年還有200多名非遺愛好者,主動到景區以臨時演員身份學習。

  恩施市非遺中心主任譚驍表示,女兒城景區成功探索了一條以非遺為核心的文旅融合模式,其經驗將逐步向梭布埡石林等景區推廣。

  傳統壩漆開始工業化量産——提升品質,古建築修繕用量多

  2月9日,寒風刺骨,利川市毛壩鎮青岩村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

  沿著一條山路,利川市德隆生漆有限公司總經理、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洪克儉,帶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了一片漆樹林。

  “漆樹的採割期是6月-10月,每棵可採3斤原料。”洪克儉説,漆樹生長期為5-7年,青岩村種植規模約1000畝,已進入豐産期,是公司漆原料的主基地之一。

  他的工廠是一個面積約500平方米的簡易車間,最左側擺放著一套生産設備,旁邊有一排10斤裝的小鐵桶,裏面裝著液體,顏色多達10種。“這就是壩漆,去年底,上海客戶訂購了5噸用於修繕古漪園。”洪克儉表示,目前已發貨3噸,正月十五開工後,儘快生産剩餘2噸。

  在恩施州,洪克儉是工業化生産壩漆的第一人。

  壩漆是生漆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種,耐高溫、耐腐蝕,被稱為“國漆”。清朝改土歸流後,利川市毛壩鎮借助南北湘川古驛道優勢,成為了生漆集散地,壩漆因此得名。光緒年間,江西漆商在毛壩設立收購點,將壩漆遠銷日本、法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壩漆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産品。1952年,周恩來總理親筆題詞“霸漆名冠全球”(霸漆即壩漆)。此後,壩漆成為湖北的一張金字招牌。

  上世紀90年代,壩漆發展達到頂峰,年産量超過400噸。在利川毛壩、咸豐小村、恩施白果等漆樹主産鄉鎮,小作坊超過千家。

  “隨著化工油漆崛起,加上壩漆大量摻假,市場急劇萎縮。”利川市非遺傳承館館長胡勇表示,到2007年,全州壩漆小作坊不足百家,年産量僅70噸,制藝人才大量流失。2021年,壩漆制藝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7年-2017年,壩漆年産量保持在70噸左右,遭遇了市場天花板。

  洪克儉通過大量調研找到了痛點:雜質過多,影響了漆酚含量和漆酶活性度,品質不穩定;顏色單一,産量低,只能用於部分工藝品等小眾領域,無法滿足古建築、工業防腐等領域的大單需求。

  市場在變,思路也要變。“能不能搞工業化生産呢?”他找到了中國林科院南京林産化學研究院。雙方一拍即合,共同進行技術研發。經過3年努力,終於實現了機器化生産。

  “按照壩漆製作工序,參照工業塗料部分技術標準,制定嚴格的品質體系,11個關鍵指標更加優化。”洪克儉舉例,機器過濾、脫水後,漆酚含量從過去的85%提升到95%以上;漆酶活性度大幅提高,乾燥時間從過去2個小時縮減至30分鐘;生漆顏色從5種增加到20余種。同時,嚴禁使用溶劑和重金屬離子催乾劑,保持壩漆的環保功效。

  2021年,公司自主定制的設備全面投入使用後,一年就生産了50多噸壩漆,約佔全州壩漆産量一半,較2017年增長了7倍以上,不僅銷往上海、浙江等發達地區,還出口到日本。上海大觀園、上海古漪園等古建築修繕,一次採購都在5噸左右。

  “很多小作坊一年才製作5噸,客戶哪能等得起。”洪克儉説,今年以來,包括武當山遇真宮等多家古建築修繕單位和水系治理企業來洽談,公司生産訂單已排到6月份。

  壩漆工業化量産,引起資本市場關注。去年底,武漢一家投資公司找到了洪克儉,計劃注資數千萬元,共同做大市場蛋糕。

  三棒鼓搶抓機遇——百姓紅白喜事,必請藝人唱起來

  “新郎像潘安,新娘像貂蟬,踏上婚禮紅地毯,合好到百年。”2月8日,宣恩縣沙道溝鎮一對新人的婚禮現場,州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相成和5名同伴唱起了三棒鼓。

  敲鑼、打鼓、唱歌、拋刀……4個小時的精彩表演,贏得了現場陣陣笑聲和掌聲。離開時,他們從新郎手中接過3000元勞務費。

  如今,在宣恩的大街小巷、集鎮農村,只要有紅白喜事,請人唱三棒鼓是一道“必備菜”。

  史料記載,三棒鼓産生於唐代,清代開始在湘鄂兩省相鄰的酉水流域盛行,逐步形成了以西南官話為語言工具的地方曲藝,深受群眾喜愛。進入上世紀90年代,人們紛紛外出務工,娛樂活動日益豐富,三棒鼓逐漸淡出視野。2011年,宣恩三棒鼓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為保護傳承好這一非遺項目,宣恩縣出臺了相關保護措施和實施方案,蒐集整理了70多萬字唱詞資料,編撰書籍《三棒鼓》。以政府採購服務的方式,將民間藝人請上舞臺,用三棒鼓宣講相關政策,參加各類活動,不斷提升其影響力。

  “真正撬動三棒鼓走向市場的,還是群眾。”宣恩縣非遺中心主任張子家表示,近幾年,百姓荷包“鼓”起來,文化水準大幅提升,在政府的引導下,逐步擯棄了紅白喜事中的封建習俗,加上全縣禁鞭,迫切需要新的文化活動營造氛圍。三棒鼓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抓住了機遇。

  在張相成看來,三棒鼓來源生活,表演豐富,群眾認知度高。歌詞即興創作,十分應景,如新婚嫁娶唱一些帶祝福、吉祥的賀詞,讓人心情舒暢,容易接受。

  2017年起,三棒鼓在紅白喜事中流行起來。張相成的演出從每年100多場增加到300場,業務範圍從宣恩縣到恩施州8個縣市,再到宜昌、重慶黔江、巫山、巫溪和湖南龍山等州外城市。

  由於每場演出有數百元收入,學習三棒鼓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35歲的曾靜以前和老公一起開店,在微信上看到三棒鼓演出後,加入其中,通過幾年學習成為了職業“演員”。去年表演了200多場,收入近8萬元。抖音粉絲達到7.4萬人。

  據統計,宣恩縣三棒鼓學員約1000人,骨幹成員200人,其中80後、90後佔了一半以上。全年參加紅白喜事、商場開業等活動演出4000多場,創收1000多萬元。張相成等一批資深藝人,都帶上了3-5名徒弟。

  宣恩三棒鼓浪潮還“衝”到了浙江。

  2018年,在溫州瑞安打工的楊昌埃組織了一支10多人的三棒鼓團隊,得到了瑞安市總工會的認可,登上了文藝大舞臺。如今,他和團隊已參加當地活動近百場,用三棒鼓宣傳反電詐、疫情防控等政策、知識。楊昌埃成為了瑞安乃至溫州的名人。

  “起初,小區居民也有投訴噪音擾民,現在,不少人卻跟著學。”楊昌埃表示,隨著群眾接受度越來越高,計劃今年開始進行商演創收,帶動更多在溫州打工的宣恩人學習三棒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通訊員 陳緒開 李斯琪 張寶訓)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