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坡改梯”“旱改水”3106畝 撂荒坡地種出千斤稻
來源:湖北日報  |  2022-02-18 11:26:03

十堰“坡改梯”“旱改水”3106畝 撂荒坡地種出千斤稻_fororder_01

竹溪縣中峰鎮旱改水項目,金黃的梯田與青山綠水相映,構成一幅山水畫卷(資料照片)。(通訊員 帥雲 攝)

  2月10日,竹溪縣中峰鎮松樹溝村,一壟壟種滿油菜的梯田,層層疊疊,宛若絲帶。

  春天,油菜金黃;秋天,稻菽千浪。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片四季如畫的梯田,過去一直是拋荒坡地。

  近年來,土地資源稀缺的十堰,因地制宜實施“旱改水”工程,將3000多畝坡地改造一梯梯稻田,既保護了耕地,又為美麗鄉村增色添彩。

  改坡為梯 改旱為水

  新增豐産水田3106畝

  地處鄂西山區的竹溪,土地資源稀缺,坡地多平地少。竹溪縣土地整治中心主任陳詩平介紹,坡地難以蓄水保水,又無配套灌溉設施,耕種産量低、效益差,遇到乾旱顆粒無收,慢慢地一些坡度較大的坡地就被拋荒,造成耕地資源浪費。

  2018年,在省自然資源廳統一組織下,竹溪決定將中峰鎮松樹溝等兩個村500多畝坡地,改造成梯田,種植水稻。“這片旱地位於竹溪貢米傳統産區,坡度小周邊又有水源,具備改造條件,又有種植效益。”陳詩平介紹,中峰鎮項目2018年上馬,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2019年改造完工。

  旱地改水田,首先要平整土地。改造時,要剝離耕作層熟土,根據地形將坡地改造成一壟壟梯田,然後碾壓防止滲水,再將熟土覆蓋在地表。“壘梯田時,除了就地取材用石頭,還創新地利用生態袋,袋內裝土種草,投入小又環保。”項目施工負責人説。

  旱地改水田離不開灌溉設施。記者行走在田間看到,山上新修建的4口水塘,水均蓄滿,田塊間大大小小的灌渠縱橫交錯,從山腰延伸到山腳,乾旱時放水,雨澇時排水。同時,從一里多遠外的松樹溝水庫引水,全程自流到堰塘。

  水田保收,水源是關鍵。為保障灌溉用水,當地整修庫容達13萬立方米的松樹溝水庫,並鋪設管道,將幾百米外的煤炭溝的水引入水庫。“過去有效水源只一庫水,現在有3庫水。”陳詩平説。

  十堰市實施旱改水項目,新增水田3106畝,分佈在丹江口、竹溪、鄖西等地。

  小田變大田 農耕變機耕

  統一流轉經營産量效益雙增

  “旱改水時,還同步實施小田改大田,變機耕為農耕。”陳詩平介紹,過去是坡地,田塊小又無耕作道路,耕作不便,難以規模經營。借力旱改水,竹溪一期工程150多名農戶的土地,按300元一畝統一流轉給合作社,土地平整時打通地界,整小田為大田。為方便機械耕種,項目還修建了4000多米的耕作路。“每一壟梯田機械都可以抵達,現在翻地、收割都實現了機械化,200多畝水田幾天就可翻耕完。”合作社負責人徐先營説。

  旱地改成的水田,能否蓄水保水最關鍵。2019年首次種水稻,合作社利用微耕機反復耙田,讓土壤具有黏性,防止漏水滲水。為提高土壤肥力,合作社從養殖戶家運來大量牛糞、羊糞,以改良土壤。

  徐先營介紹,旱改水前,坡地一般種玉米,畝産700斤,還靠天收,改成水田後畝産900斤,旱澇保收。畝均收益以前只幾百元,現在幾千元。今年公司收穫精優有機米6萬斤,已賣一半,收入30多萬元;碎米加工成飼料,還有一大筆收入。

  在竹山縣擂鼓鎮祝家莊,500多畝坡地旱改水後,統一流轉合作社經營,去年畝均産水稻1000斤,加工成精米500多斤,5元一斤,畝均收入2700元。加上養殖螃蟹的收入,去年合作社利潤已達幾十萬元。

  “統一流轉經營,還化解新增耕地棄耕難題。”陳詩平介紹,由於農村勞動力較少,種地積極性本就不高,新整治的耕地與熟地相比,土壤改良、培肥需要一個過程,過去新整治的土地存在被棄耕、非農化、水田當旱地種等現象,經濟、社會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旱改水後,合作社統一經營,按照不準建設佔用、不準拋荒撂荒、不準種植非農作物、不得損壞農田基礎設施的要求,與政府簽訂合同,有效防止新增耕地被棄耕、破壞,確保“耕地姓耕,水田姓水”,保障糧食安全。

  改地成景 改徑連景

  山間梯田成網紅打卡地

  站在梯田山頂俯瞰,彎彎曲曲的綠色梯田,如同少女的舞姿,煞是好看。

  “現在山間梯田已成為網紅打卡地。”陳詩平介紹,山間梯田本身就是一片美景,春天,正在插秧的梯田猶如畫家手上的調色板,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掩映其中,美不勝收。秋天,連綿的青山,層疊的梯田,黃澄澄的稻穗,構成了一幅豐收畫卷。為將山間梯田打造成景點,梯田建設時,還特意修建了觀景亭、觀景臺、旅行步道,方便居民遊玩。“夏秋傍晚,每天都有附近村民在田間遊玩。”松樹溝村村民黃光耀説。

  中峰鎮是竹溪貢米的核心産區,當地以貢米為特色,建成的有機農業産業園,米庫食堂、稻夢香居、迷你農場受到遊客歡迎。陳詩平表示,旱改水建設時,除了修建了田間耕作路,還新修兩條通村公路,讓梯田景觀和貢米有機農業産業園相連接,串景成片。

  結合旱改水工程,各地競相扮靚村莊、美化庭院。有的村落,窗前有花、院內有果,庭院內外葉綠花香;有的村落,一條條串戶的籬笆路,延伸至村尾,既有鄉愁又有鄉韻,讓人回味流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劉峰 余榮輝 實習生 黃祎旻)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