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武漢市江夏區過去5年實現了GDP過千億跨越式發展,並致力於打造有“幸福感”的GDP。江夏區積極推進高品質發展,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中書寫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基層實踐。
新華網武漢2月23日電(胡誠、張潘)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轉型陣痛與逆勢突圍相伴……過去5年,武漢市江夏區從容應對風險挑戰,經受多種嚴峻考驗,經濟總量邁上千億台階,實現歷史性跨越,交出了浴火重生的精彩答卷。
在打造“幸福江夏”這一重要發展目標之下,跨越發展背後是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幸福感”“獲得感”。
錨定高品質 夯實經濟底盤
曾經,江夏産業單一,汽車及零部件産業佔據絕對主力。
近年來,江夏區秉承新發展理念,在大力實施“工業興區”戰略同時,適時推進經濟調整換擋,堅定不移調結構、促轉型,不斷夯實經濟底盤。
大健康産業方面,2021年,江夏區拿出200余畝土地、籌資20多億元,保障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10億劑疫苗擴産能項目,創造了僅用86天就建成投産的“疫苗速度”,産值超100億元。
武漢市江夏區金港産業園的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擴産能項目配套工程。新華網發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牽頭組建的江夏實驗室,是首批7家湖北實驗室之一。依託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國藥中生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湖北江夏實驗室三張名片,以及國藥健康科技城、凱盛醫藥材料産業園等“國字號”基地建設,江夏區打造武漢光谷南大健康産業園,力爭未來10年達到千億級産值,建設中部地區大健康産業新地標。
目前,在湖北省構建“51020”現代産業體系和武漢市“965”産業集群規劃中,江夏區佈局了汽車製造、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農産品加工等四大産業,産業支撐由“一車獨秀”向“一車一苗一網”多輪驅動加速轉變,實現從“工業獨大”到“二三産業並駕齊驅”歷史性轉變。
上汽通用武漢基地、博世華域等先進製造業集群逐步壯大,騰訊武漢研發中心等245家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大健康産業園強勢崛起,健康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加速集聚,發展動能加快轉換,推動全區經濟實力持續提升。
博世華域武漢公司廠區。新華網發
2021年,江夏區經濟總量跨越千億大關,實現歷史性突破,連續5年榮膺“中國工業百強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穩居武漢市新城區第一。
“十四五”期間,江夏將大力實施康谷、南光谷、東車谷、智谷、農谷“五穀共建”,確保GDP超過1500億元、力爭2000億元,達到全國縣域經濟50強水準。
描繪生態美 改善人居環境
“生態立區”,一直被江夏擺在首要戰略位置。
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一個和諧、美麗、幸福的江夏逐漸呈現。
徜徉江夏中央大公園,湖水清澈綠意盎然,讓人心曠神怡。這裡是武漢市新城區面積最大的公園,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586畝,其中水體面積約460畝。
江夏中央大公園地處江夏新城中心的黃金地段,在建成公園前,這個地塊曾引來不少知名房企高價競購,一旦開發房地産,將會有巨大升值空間。但經深入考慮,江夏區委、區政府最終決定將這塊寶地留給生態、留給環境、留給民生,才有了這方令人艷羨的綠色地標。
航拍江夏中央大公園。新華網發 柳斌 攝
將廢棄礦山修復成生態文化旅遊區,是江夏生態文明建設的另一個典範。
建於1959年的烏龍泉靈山礦區,曾是武漢水泥廠的礦石主要供應區。經過數十年開採,山體千瘡百孔。
2019年,江夏區啟動靈山礦區復墾利用試點項目,通過社會化市場機制修復廢棄礦山,依託山林景觀再造發展綠色産業,打造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昔日滿目瘡痍的“靈山礦坑”,搖身變成景致獨特的“地質公園”,並有望成為江夏另一個4A級景區。
航拍江夏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新華網發
110公里環山環湖綠道,勾勒出生態江夏的“山水走廊”;黃家湖地下綜合管廊建成使用,刷新了武漢市地下空間利用新紀錄…… 5年來,江夏區累計投入200多億元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城市污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黑臭水體和劣V類水體全部消除,長江江夏段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空氣品質優良率由2016年的69%提高至2021年的92%。河長制、湖長制、林長製成為常制,生態補償的“江夏範本”在武漢市推廣,河湖管護的“江夏經驗”獲水利部肯定,長江禁捕的“江夏做法”走向全國……
江夏區堅定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守護綠水青山,帶來的是人居環境的不斷“蝶變”,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兩個“國字號”名片持續擦亮。
發展惠民生 打造幸福江夏
江夏主城區,高127米、33層的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住院大樓已然成為城市新地標。
“這些年我們的就醫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病二科主任、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胡芬説。她從醫近18年,感觸最深的是老百姓看病就醫越來越方便,醫院的智慧化程度也越來越高。
為打造一流的就醫環境,提升醫療衛生保障能力和水準,2016年,江夏區委、區政府經過多輪協商,突破體制限制,引進武漢協和醫院託管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增掛牌“協和江南醫院”,形成緊密型醫聯體。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在江夏區醫療改革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年,投資30億元的江夏雲景山醫院將交付使用,江夏市民就醫環境又將得到更大提升。”江夏區衛生健康局局長葉晉軍説。
近年來,江夏區累計投資60多億元按照三甲醫院標準打造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江夏區中醫醫院、雲景山醫院等3所醫院,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破解醫改難題,並不斷引進醫學人才,讓江夏人民分享醫改紅利。
武漢市江夏雲景山醫院。新華網發
路通産業興。沿著平坦而嶄新的安洋公路一路往東,江夏區湖泗街道重點打造的美麗鄉村——海洋村,如今已是武漢近郊“網紅打卡地”。
江夏區湖泗街海洋村村民夏志説,他按照村裏的規劃把牛欄和豬圈租出去重建民宿,每年可獲得租金。20年後房子歸夏志,再按市場定租金,這樣算下來租金收入大約每年有5萬元。
得益於交通的大發展,江夏區湖泗、舒安等街道實現多産業融合,楓香雲堡、光明茶産業園、未來家園等農文旅融合産業蓬勃發展,形成“百花齊放來爭艷”的喜人局面。
地鐵2號、7號、8號線先後開通,江夏區成為武漢市首個邁入“地鐵時代”的新城區。文化大道與金龍大街構築的“黃金十字架”,彰顯了城市的創新活力和消費活力。東西向的金光大道、新南環線正式啟動,南北向的山湖大道、天子山大橋加速推進,區街村三級公路新改建350余公里,公交一體化全域覆蓋,村村通拓面提質,江夏區交通體系日臻完善。
教育方面同樣大手筆投入。近5年來,江夏區累計投入103億元發展教育事業,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90所,增加學位3.6萬個,補充教師2000余名,在武漢市率先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示範區。今年計劃投用4所新建中小學和1所校內擴容學校(文化路小學),將新增學位7740個,完成6個公益普惠性幼兒園續建項目,可提供公辦學位1800個。
武漢市江夏區實驗小學軍運村校區。新華網發
5年來,江夏區新增城鎮就業7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增幅超過40%。累計參保人數108萬人次,基本實現城鄉居民養老全覆蓋。城鄉基本醫保參保率超98%,穩居武漢市第一……
江夏區每年將八成左右可用財力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繪就幸福江夏的美好圖景。
南北共發展 探索共富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
因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差異,江夏區客觀存在南北發展不均衡、城鄉發展差距大的問題,成為江夏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掣肘,也為共富之路帶來實踐考題。
在江夏區南部的山坡、湖泗、舒安三個革命老區街道,受交通、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長期依靠農業經濟,經濟基礎薄弱。而北部地區由於區位優勢突出,方便承接中心城區産業轉移,工業發展迅猛,經濟實力雄厚。
近年來,為破解南北發展不均衡問題、推進南北協調發展,江夏區委、區政府大膽創新,發揮北部地區資金雄厚、要素聚集的優勢,利用南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探索推行“以工哺農、以北帶南、以企扶村”的南北合作資産收益扶貧新模式,發展苗木種植銷售、水産養殖、園林綠化等産業。通過南北牽手、聯動發展,帶動貧困村産業發展,從2020年起每個貧困村每年至少可獲得不低於12萬元的保底分紅收益,有效破解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南部街道46個貧困村穩定脫貧奔小康,法泗街大路村盤活土地資源成為全國典型。
江夏區法泗街大路村。新華網發
未來5年,江夏區還將投入100億元用於南部鄉村建設,重點在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素流動合理化“三化”上發力,加速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向江夏南部流動,提升全域公共服務水準,讓群眾感覺“城鄉一個樣、服務無差別”,著力探索一條城鄉互融、南北協同、全域發展的共富之路。
江夏區委書記張斐如此描畫全域協同發展藍圖:綜觀江夏地圖,就像一隻昂揚向上、浴火重生的鳳凰——北部經濟開發區是高昂的“鳳首”,紙坊、鄭店是壯實的“鳳身”,金口、五里界是靈動的“雙翅”,南部街道是漂亮修長的“尾翼”。未來江夏將通過“五穀共建”(康谷、南光谷、東車谷、智谷、農谷),讓江夏這只金鳳凰“鳳首昂揚挺進、鳳身堅勁挺拔、雙翅比翼齊飛、尾翼舒展有力”。
張斐表示,江夏區實施“共富強區”戰略,建設“幸福江夏”,就是要把江夏打造成為收入水準高、公共服務優、安全保障好、生活環境美、幸福指數高的魅力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