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城細無聲 宜昌系統化全域建設海綿城市
來源:三峽日報  |  2022-03-04 09:45:09

潤城細無聲 宜昌系統化全域建設海綿城市_fororder_01

會呼吸的磚、會滲水的綠地,宜昌奧體公園處處體現出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袁立鈞 攝

潤城細無聲 宜昌系統化全域建設海綿城市_fororder_02

2020年,宜昌運河公園上榜國內“十大最美海綿城市景點”。袁立鈞 攝

  宜昌沿江而立、因水而興,有2000多年建城史,是國家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鄂西生態屏障區,年降水量1100至1200毫米,境內河流總長5089公里,集水面積大於30平方公里河流164條,是全國豐水型城市的節水典範。

  宜昌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因勢利導保護長江流域敏感水域生態區,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持續增強城市“滲、滯、蓄、凈、用、排”功能。

  頂層設計,建造會呼吸的城市

  “吸”——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

  “呼”——在需要時釋放、利用蓄存水。

  在宜昌奧體中心,一場大雨過後,地面微微潮濕,滲水材料鋪設的道路上看不到積水,雨水通過路面縫隙式排水溝,經兩側植草溝,流向濕地灘塘或雨水收集池,收納的雨水可循環利用。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可稱為“會呼吸的城市”。“海綿”包括河湖水系、蓄滯洪區,也包括城市配套設施。這意味著,海綿城市建設是複雜系統工程,高度考驗著城市設計者和建設者的智慧。

  宜昌緊扣城市水生態這個核心要素,結合自身生態稟賦,吸收先進經驗,探索“宜昌路徑”。

  2015年,宜昌結合市政道路、公園綠地、環境治理、片區開發、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加速海綿城市建設。2017年,編制《宜昌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指引海綿城市建設。2019年,出臺《宜昌市海綿城市建設近期實施方案(2018-2020)》《宜昌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與技術導則》,提高工作的科學性、落地性。2020年,出臺《宜昌市城區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明確“建”與“管”,加快形成海綿城市規劃管控機制。

  2021年,宜昌將國家海綿城市創建納入城市優功能攻堅行動,市政府實行周調度,住建、財政、規劃、園林、交通、城管、水務等部門研究解決重難點問題,為市民帶來會“呼吸”的城市生活。

  生態優先,系統化全域推進實施

  至2021年底,磨基山公園、求索廣場眾創中心、沙河綜合整治PPP項目、柏臨河濕地公園、城市綠道等130個項目完工,完成總投資44.98億元,新增海綿城市面積44.7平方公里。

  ——滲。推行綠色建築標準,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適的屋面打造綠色屋頂,利用屋面完成雨水的減排和凈化。

  ——滯。在園林綠地、市政區域景觀、道路設計中採用透水鋪裝,強化雨水滲透,減少雨水滯留。

  ——蓄。充分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建設雨水蓄水模組和地下蓄水池,雨水自然散落後有效儲存。

  ——凈。通過改良土壤、種植植被、建設綠地等,將雨水初步過濾,再由人工凈化系統截污凈化,用於日常使用。

  ——用。將凈化後的雨水通過回收循環設施就地使用,日常中可用於灌溉、沖洗、消防及景觀用水等。

  ——排。利用城市豎向與工程設施相結合,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灌渠相結合,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

  宜昌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因地制宜優化海綿城市設計方案,因勢利導善用自然資源,包括透水停車位、透水鋪裝廣場、下凹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元素”,應用到城市建設中,同步建立運行長效生態管護標準。三峽大學海綿校園、運河公園、沙河公園等項目的建設及運營,為海綿城市建設豐富了經驗。

  精心建造,打造山水交融的自然畫卷

  2020年,網絡評選國內“十大最美海綿城市景點”,宜昌運河公園被網友推薦上榜。因其巧妙設計,將水域變成水體凈化器,增建林叢、棧道、廊橋和亭臺,通過最少的干預,使之成為“生態海綿”,凈化運河水體、緩解城市內澇,保留場地記憶,同時為市民營造別具特色的休憩空間。

  宜昌打造的山水交融、城在景中的自然畫卷遠不止這一幅。

  通過實施凈化城市“動脈”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規劃城市藍綠空間,優先保護現有綠地、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推進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重塑健康自然彎曲河湖岸線和生態駁岸……宜昌將“城市雙修”理念與海綿城市技術系統貫穿水生態整治全過程。(周寒飛、葉聲、丁恒)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