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荊荊恩”城市群:生態共建 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來源:三峽日報  |  2022-03-16 10:30:14

  原標題:從聯合執法到協同立法、從資源共享到合作共贏……生態共建,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生態共建 護一江清水向東流_fororder_01

“宜荊荊恩”城市群水系圖

生態共建 護一江清水向東流_fororder_02

秀麗的清江 宜昌市水利和湖泊局提供

  “宜荊荊恩”山水相連。長江、清江、沮漳河更是將沿線4座城市緊密相連、遙相輝映。

  同住長江邊,共飲一江水。“宜荊荊恩”各市州早已牽手,從聯合執法到協同立法、從高層互訪到部門會商、從流域共治到生態共建、從資源共享到合作共贏,以守護一江清水永續東流的政治擔當,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協同發展之路。

  流域共治已成常態

  3月2日,水利部公佈第二屆“最美家鄉河”名單,全國11條河流上榜,清江為湖北省唯一入選河流。

  清江發源於恩施利川市齊岳山,流經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宜都等7個縣市,在宜都陸城匯入長江,幹流全境都在城市群內。

  “這份榮譽是對宜昌和恩施兩地攜手共護清江的最好肯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水利和湖泊局總工程師吳雲峰説,從2015年起,宜昌恩施兩地將每年的9月12日設立為“清江保護日”,環保、水利部門輪流舉辦保護日活動儀式,以立法的方式保護清江母親河。

  漳河水庫,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宜昌、荊門和襄陽三地交界處。2021年10月19日,三地以及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聯合開展水庫水政監察執法行動。這是三地四方簽訂聯合執法協議後的首次行動,也是“宜荊荊恩”城市群水利協同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重要內容。

  執法小組從當陽市淯溪鎮上船,至遠安縣茅坪場鎮上岸,途經荊門東寶區、襄陽南漳縣等。執法過程中,各地對如何跨區域開展打擊採砂、治理排污、水面垃圾清理等工作進行交流。四地還建立區域協作常態化機制,助推“宜荊荊恩”城市群建設和發展,造福漳河水庫周邊萬千百姓。

  河流有邊界,治理無邊界。流域共治已經成為四地的普遍共識。

  生態共建善作善成

  3月11日,宜昌城區長江岸線,施工人員正在對大堤護坡進行修復,鋪設生態綠道。作為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目前長江宜昌段岸線修復工程正加速推進。生態涵養型岸線呼之欲出。

  2018年12月,以宜昌為主體申報,覆蓋恩施巴東、荊州松滋的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入選國家第三批試點。

  據宜昌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工程統籌兼顧“治水、護岸、修山、良田、綠城、保林”等任務,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城市群區域協同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支撐。

  涉及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正在向縱深推進。生態共建的顯著特徵是一大批全流域、全方位、全過程生態保護修復的項目落地:涉及利川、巴東、長陽和宜都的清江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將在年內開工。吳雲峰介紹,去年12月底,宜昌段治理工程可研報告通過審核;聯動“襄十隨神”城市群的沮漳河流域防洪治理有序推進;投資600億元的引江補漢工程,將成為兩大城市群水資源共享的紐帶;引江補漢輸水線路沿線補水工程已完成可研報告,工程涉及宜昌、荊門和襄陽14個縣市區。

  漳河水釀造的啤酒享譽世界,微笑天使江豚在長江繁衍生息,城市群展現了良好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景象。

  協同發展頂層設計

  2021年9月和12月,“宜荊荊恩”城市群分別召開了水利協同發展和生態環境聯保共治聯席會議,並達成了協議書。這意味著城市群生態體系協同治理取得實質性突破,有了制度保障。

  這些共識包括:實施長江高水準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示範工程,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先行區;建立大氣污染防治、流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區域地質災害協同預警機制,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理能力等。

  2021年9月26日,湖北河湖保護研究中心在宜昌揭牌。作為全國“河湖長制”的發源地,中心的成立將為宜昌在“宜荊荊恩”城市群發展中起到更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2021年5月12日,“宜荊荊恩”城市群區域協同立法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立法促進生態環境聯保共治成為熱門話題。

  《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已從2020年1月1日施行。恩施的代表對條例執行情況進行了交流。如清江支流流經湖南,支流上下游存在管理尺度不一的情況。

  對於沮漳河,荊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舒君説,區域協同發展需要地方立法支撐,建議儘快就漳河、漳河水庫保護協同立法,共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與保護。

  據介紹,強化長江、清江、沮漳河等水系流域聯保共治已經成為四地協同立法的項目選題。

  (宜荊荊恩主流媒體聯盟·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萬龍雲)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