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美景如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唐·杜牧《清明》
4月6日,風和日麗。從武漢出發,東上高速,轉106國道,過境新洲,約1小時車程,入麻城南歧亭古鎮,“杏花村”三個紅色大字映入眼簾。
路旁,牧童短笛銅雕、千年古杏樹塑,勾勒出“牧童遙指杏花村”詩韻意境:公園842年春,晚唐詩人杜牧從長安出發,赴任黃州刺史,沿光黃古道南下,清明時節抵達歧亭杏花村,正逢春雨綿綿,人困馬乏,路遇牧童,下馬問酒,留下千古名作《清明》。
時光越千年,昔日入村古道,早已變成一條寬闊的杏花大道。大道兩旁,翠柏蒼松,鬱鬱蔥蔥,車行不遠,便進入杏花村3A級景區,一條刷黑道路宛如黑飄帶,串起一片蔥綠。杏香酒家、杏花村度假村等民宿、農家樂的招牌從眼前掠過,古韻新貌的杏花村,迎面而來。
以詩為魂
嫣紅的杏花開過了,成片的杏樹上,結出幽綠的小果。
“杏花村由來緣于一首古老的民謠:‘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裏有美酒,村裏有美人。’”杏花村黨總支書記李良英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迎進村委會,“參觀下我們的村史館,再跟你講講杏花村的故事。”
走進村史館,詩風撲面來:展廳裏展示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大量詩作,首篇就是杜牧的《清明》。
“詩是杏花村的根和魂。”李良英説。
杜枚詩作《清明》提到的“杏花村”在考證中有過爭議,但蘇東坡與著名隱士陳季常邂逅于杏花村結下千古之誼的佳話,卻是不爭的史實:西元1080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一日路過歧亭,偶遇陳季常。他鄉遇故知,格外親切,陳季常遂邀蘇東坡到杏花村自己的隱居之所暢敘。在黃州任職4年,蘇東坡4次到杏花村拜會陳季常,留下了《歧亭五首》及《方子山傳》等名篇佳作。
著名的“河東獅吼”典故也是出於此:西元1082年,蘇東坡前往杏花村拜會陳季常。當晚,兩人圍爐而坐,開懷暢飲,暢談至深夜。陳季常夫人柳氏借續茶之機,提醒陳季常夜已深,該休息了,陳季常不予理會。柳氏氣急,便大吼一聲,驚得陳季常手中的拄杖落地。事後,蘇東坡作詩調侃陳季常: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説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此後,又有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駐守歧亭,主持在杏花村修建“宋賢祠”,以紀念蘇東坡、陳季常。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兩次造訪杏花村,欽賜杏林寺“杏花古剎”牌匾,並將杏林寺定為國廟。
因遊而興
4月6日中午,雖然3天的清明小長假已過,但杏香酒家客人絡繹不絕,61歲的老闆娘王望愛在店內忙著招呼客人。
早在2011年,她就“嗅”到了杏花村旅遊帶來的商機,租了間門面,開起農家樂,生意一直非常紅火。2015年,她投入1000多萬元,創辦了吃、住一體的杏香酒家,兼賣自家種養的土雞、鴨及農産品。杏香酒家佔地30畝,營業面積2000多平方米,大小包間30多個,床位20多張,一樓大廳還可擺10余桌,年收入約80萬元。
2007年清明節前,麻城市在杏花村召開首次杏花村旅遊開發專題會議,開啟了文旅興村的序幕:開通了3公里長的杏花大道,10公里循環路硬化刷黑,修建了杜牧廣場、東坡橋、于成龍紀念館、杏花村牌坊、杏花古泉、方山亭、桃林街倣古建築群、杏林書院、河東獅吼石刻雕塑等10多個景點和3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
2009年12月,杏花村景區通過國家3A級景區驗收;2014年2月、11月,杏花村先後被評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為整合旅遊資源,2016年10月,杏花村、郭大村、丫頭山村三村合併為杏花村。2019年,杏花村整村脫貧出列。
如今的杏花村,年接待遊客在10萬人以上,旅遊綜合收入數百萬元,旅遊産業成為支柱産業,帶動村民發展農家樂、民宿10多家。
為“古”而謀
“杏花村還有一張亮麗名片——中國傳統村落。在丁家田和丫頭山村有兩個集中聯片的古民居,近百棟,多為明清時代的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李良英介紹。
在保護和開發這些古民居上,杏花村一直走得小心翼翼。“沒有高標準的整體規劃設計,不敢輕易動它。”李良英説。去年,杏花村旅遊公司以付租金的形式,將丁家田絕大部分村民遷出,對古民居進行託管維護。
4月6日中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跟隨李良英,先後踏訪了這兩片古建築群。
在丫頭山村,最大的一棟古民居為一進兩層四重,灰墻黛瓦,雕梁畫棟,青石門檻門柱,外墻以青石、灰磚砌築,高數米,蔚為壯觀。小村內,巷道幽深,青石板徑斜,房屋以村口的一口老塘為中心,呈弧形佈局,疏密有致。
在丁家田,古民居依山勢而建,古杏掩映,錯落有致。“這下面是排水溝,大得可行人。”李良英指著腳下的青石板古道説。行至高處眺望,飛檐翹角,鱗次櫛比,四週綠樹成林,古樸清新之風撲面。
“麻城市正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田園示範創建,高水準建設一批産業興、環境美、鄉風淳、生活好的幸福宜居村,杏花村已被納入其中。”麻城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通訊員 肖傑 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