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秀湖北系列文化地圖》出版 一圖觸摸荊楚千年文脈
來源:湖北日報  |  2022-04-22 09:26:50

  原標題:全國首套省級區域歷史文化主題地圖出版 一圖觸摸荊楚千年文脈

  沉睡千年的編鐘、浪漫主義文學源頭的楚辭、楚文化發源地荊州古城、“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漢陽傳説、仙山瓊閣聖境武當……這些鑄就荊楚文化內核的“地標”,竟在一張圖上全景、直觀、故事化地呈現。

  近日,由省自然資源廳監製、省地圖院主編的《靈秀湖北系列文化地圖》正式出版。這也是全國首套省級區域內地級市歷史文化主題性地圖。

  用地圖語言講述荊楚文化

  生動通俗又不乏詩意

  “編輯出版前後歷時一年多。”《靈秀湖北系列文化地圖》主編汪冰介紹,去年自然資源部成立地圖文化創新中心,省地圖院及時開始了地圖文化探索之旅,啟動《靈秀湖北系列文化地圖》立項。為出版好系列地圖,編輯奔赴全省各地的文化館、博物館蒐集資料,用心感受各地文化內涵,然後通過彩繪的手法在地圖中展示。

  《靈秀湖北系列文化地圖》以湖北17個市州為製圖單元,全景展示荊楚文化內涵。打開地圖,浪漫奔放、兼收並蓄、絢麗多彩的荊楚文化躍然而來。

  “神農氏,……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號烈山氏。”隨州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故里,地圖詳細展示了炎帝氏族居住活動地——以厲山厲水為中心的隨棗走廊、歷史遺址以及神農嘗遍草、作陶為器、織麻為布等八大功績。“漢東之國隨為大。”戰國時的隨國創造出改寫世界音樂史曾侯乙編鐘,地圖精細彩繪了編鐘出土分佈、編鐘三層結構,還解密了歷史上隨國與曾國,為同國兩姓。

  荊州是楚文化和三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荊州古城遺跡、四大城門分佈和三國遺址、楚國故都紀南城概況等一目了然。曹操取荊州、周瑜謀荊州、劉備借荊州等彩繪三國故事,生動形象,趣説經典。

  荊楚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其發展脈絡及其精華提煉出來,通俗、生動而又不乏詩意地呈現給讀者?

  “文化地圖既有歷史文化線索勾勒,又有人物、事件,是通俗直觀詩意呈現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次嘗試。”汪冰介紹,地圖將直觀實用性和唯美藝術性緊密結合,一圖感知荊楚神農炎帝文化、秦漢三國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大江大河名山古寺文化、近代工商業文化和紅色文化,生動闡釋荊楚人民崇武愛國、卓越創新、包容開放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品質。

  據悉,系列地圖推出後,廣受好評,受到業界大咖王家耀院士等專家推薦。

  人文、地理、景觀于一體

  在歷史氣息中感知城市變遷和溫度

  “城,以盛民也。”城市是文明的發源地和集散地,城市變遷是人類生産活動變化的反映。

  “每幅市州文化地圖,都盡力客觀反映城市的變遷和文化特徵。”汪冰介紹,系列地圖均設有“古代歷史沿革”板塊,用彩繪勾勒出城市發展史,同時充分挖掘反映當地文化特點。

  武漢“城市之根”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朝盤龍城遺址,西漢時中心轉移至江夏,唐宋逐漸形成武昌、漢陽,明清時期因漢水改道産生漢口,進而形成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前後兩分鐘,讀懂城市的變遷。因武漢貫通東西、承接南北,又是近代中國工商業重要基地之一,地圖製作將漢陽工業文化、漢口商埠文化、武昌首義文化和特有的江湖文化有機結合,充分體現武漢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的特徵。

  襄陽被譽為“華夏第一城池”,是三國頭、三國源、三國論的孕育地,地圖重點凸顯其三國文化、漢水文化。

  宜昌則重點凸顯其巴楚文化、峽江文化、現代水電文化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

  “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黃岡在展示東坡文化、戲曲文化的同時,重點凸顯紅色文化,謳歌這片英雄的土地。

  “民,乃城之本。”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産物,人與城市文化互相依存。

  “文化地圖十分注重展示歷史名人故事、名人故里、歷史遺跡、文化名鎮等,讓讀者在歷史氣息中感知城市變遷和現實景觀。”汪冰説,系列文化地圖盤點了各地古代名人,還生動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關羽水淹七軍、董永賣身葬父等歷史典故故事,加上重點事件、戰役和歷史遺跡,人文、地理、景觀于一體,讓地圖變得有血有肉。

  “地圖還創造性地把美食文化納入其中。”汪冰介紹,地圖上圖文並茂地介紹襄陽孔明菜、荊州松滋雞、竹溪八大碗、黃岡東坡肉等,每個人都可感知、體驗,這些舌尖上的文化,既讓讀者感受到每個城市的溫度、煙火氣,又能喚醒鄉愁記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林珩 楊斌)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