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興洲大橋公園鳥瞰圖。(武漢市青山區供圖)
4月16日,4歲的豆豆和玩伴們騎著平衡車穿行在武漢市青山區戴家湖公園。頭頂是呼嘯而過的高鐵,眼前是從未見過的綠皮火車車廂,孩子們發出陣陣驚呼。
豆豆所在的騎行俱樂部以武昌、洪山的會員居多。入春以來,他們捨近求遠,已連續三次將遊玩地選在青山區。
近幾年,青山區一座座頗具工業特色的“小眾公園”從武漢百餘個城市公園中脫穎而出,成為武漢人休閒娛樂的熱門去處。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青山區坐擁39個公園,居各區之首。綠地率達28.40%,綠化覆蓋率37.0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3平方米。
傳統遊園地“東移”
中山公園、解放公園、沙湖公園……在武漢人收錄的踏青遊園名單中,曾經,“重工業、重污染”的青山區並不在其中。
該俱樂部的負責人“橙子”表示,傳統公園地處鬧市,名氣大、遊人多。青山的公園人少安靜,地形多樣,滿足孩子遊玩的各種需求和新奇感,並且火車、工業零件等工業設計元素,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
不僅是孩子,“大眾點評”上留言顯示:有網友從金銀潭打車40分鐘慕名遊玩戴家湖公園。在抖音等社交媒體上,網友拍下的晚櫻綻放,不是在武大,而是在青山公園;秀美挺拔的池杉,不在東湖,而在武東公園。
對該區的公園,有網友表示“越走發現驚喜越多”“充滿回憶和年代感,不虛此行”。
工業基地成“公園城區”
“十里鋼城中,隱藏著眾多鮮為人知的小眾地點,展示著青山不一樣的美。”一位網友的留言,令青山區園林部門負責人感到欣慰。
該負責人認為,“小眾”是因為這些公園建設中承載著青山區獨有的歷史記憶,留下了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足跡。
市民津津樂道的戴家湖公園,一度與湖無緣。
曾是天然湖泊的戴家湖,在上世紀50年代武漢鋼鐵廠、青山熱電廠等落戶青山區時,被規劃為粉煤灰渣填埋場。到上世紀90年代,日日傾倒的煤灰泥漿十幾米高,戴家湖成了“戴家山”。此後,人們利用粉煤灰制磚,“戴家山”又被挖成坑,周邊居民不堪其苦。
2015年,青山區完成粉煤灰清運、生態修復、恢復水體、景觀改造,戴家湖公園成為武漢首個建在工業廢棄物原址上的城市綜合公園。2017年,該公園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變亂為治——因防洪需要被封堵的武豐閘,閘下的武豐河河道淤泥擁塞,水質變差,蚊蠅滋生,垃圾漂浮。採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變身為濕地公園;長江防洪險段倒口湖,在清淤、置換土壤等改造後,化身武漢市第一座防汛科普主題公園。
借地綠化——該區從國營471廠借地,投資近千萬元,在嚴西湖邊建起武東公園,填補了武漢東部無綜合性公園的空白;借一冶、武鋼之地,及洪山區插花地帶,建成江城最大的開放式遊園南幹渠遊園,橫跨4個街道22個社區。
“不是我不讓動樹,是青山人不讓動”
近年來,青山區每年新建公園、遊園,但在該區看來,“遠遠不夠,青山人對園林建設太渴望了。”
在全國支持武鋼的年代,青山人以“先生産後生活”的理念奉獻,20多年間,青山區只有一座青山公園。
“正是因為污染重、公園少,青山人一直有濃厚的愛綠護綠情結。”園林部門經常接到市民對公園、道路綠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路上大樹斷枝了、公園柳樹有樹洞了,都能引起市民關注。
4月中旬,一份公園改造方案第4次被城建局駁回,理由是方案要移栽多棵大型喬木。“不是我們不讓動樹,是青山人不讓動,方案必須繼續優化。”相關人士介紹。
青山磯公園的5座山頭要聯通、天興洲大橋公園綠化帶要調整、街頭閒置空地要儘量利用建設成特色鮮明的口袋公園……青山區今年的目標令人期待。該區表示,將以“織綠網、建體系、提品質、彰特色”為導向,以建設“森林中的鋼廠,濕地中的化工區”為目標,彌補東部綠化短板,完善西部綠地系統,努力打造青山綠水園林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郭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