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世界級濱水文化空間,讓“詩和遠方”就在市民身邊我市將新增一批觀江賞景打卡地
武漢月亮灣城市陽臺。記者劉斌 攝
奇趣蛋殼公園。城市攝影隊秦炎 攝
11日,本報記者從“美麗武漢繡出來”系列直播訪談獲悉,武漢兩江四岸有一批城市陽臺正在建設,待建成後,將成為市民遊客欣賞兩江四岸絕美景觀的熱門打卡點,打造世界級濱水文化空間。
“武漢兩江四岸擁有最恢宏的山水格局,濃縮最輝煌的城市歷史,是城市生長的基本骨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工程師田燕介紹,我市正在高品質規劃兩江四岸標誌性區域,塑造“高顏值”濱水空間,成為武漢建設世界濱水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撐。
一批多角度“觀江”城市陽臺
即將“綻新顏”
田燕介紹,根據兩江四岸的品質提升行動計劃,我市將堅持“江、園、城”即長江、公園、城市有機融合的思路,通過提升城市核心能級、提升濱水風貌營造,以具體項目的規劃和實施為抓手,以規劃引領武漢濱江區建設發展。
在提升城市核心能級上,打造“3+3+N”的高品質功能區體系。即對標國際,高水準建設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漢口濱江商務區、武昌濱江商務區三大戰略功能區,創建新時代下國際化武漢的“擁江形象”;傳承歷史,高品質打造武昌古城、漢陽古城、漢口歷史風貌區三大歷史風貌區,兼顧保護與發展,實現人文武漢的“古城新生”;著眼未來城市發展方向,高標準謀劃青山濱江紅房子片、武昌白沙片、硚口漢江灣片等多個特色功能區,謀劃和推動老工業區的轉型和新區開發,助推未來武漢的跨越式發展。
在提升城市風貌品質上,多維度、多角度地塑造高顏值濱水空間,多維度地凝煉兩江四岸的城市意象。如長江兩岸江寬、岸直,適合塑造城市遠觀型的天際線;漢江兩岸江窄、彎多,更適合形成生活體驗型的濱水岸線。
田燕介紹,近幾年,有一批適合觀江賞景的城市陽臺也在逐步建設中,值得期待。如欣賞“華中第一關”的最佳點位的武漢關城市陽臺,未來將蝶變城市客廳,能夠承辦城市級重大活動,提升城市建築地標的價值。領略武漢獨有的“兩江交匯”的經典畫面的南岸嘴公園;遙望“華中之巔大城印象”的首選觀賞點渡江博物館;作為武昌古城遊線的起點、拍攝“龜蛇鎖大江”的最佳觀賞點中華路陽臺;集防洪、休閒、文化展示于一體的濱水公共活動空間的月亮灣陽臺。
隨著沿江交通的逐漸完善和提升,武漢將成為江灘更生態、出行更便捷、市民幸福感更高的濱水名城。
聚焦城市細部空間“美顏”
中心城區每年建設300處“微空間”
在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升方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築與城市設計處處長熊向寧介紹,我市正在實施建築特色化、街道精緻化、空間藝術化的“三化”行動。
空間藝術化聚焦街頭巷尾細部空間“美顏”,我市已編制完成《武漢市中心城區微型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按照每年不少於300處的標準,正在分級分類推進規劃設計及建設。
按照設計指引,圍繞市民休閒遊憩、運動健身、交往活動等需求,未來將塑造一批小而美的小微公共空間和口袋公園。如三陽路通江綠廊,利用商鋪前空間,打造有七排法桐行道樹的林蔭路,形成城市中心區非常難得的小森林。
近年來,我市也做出很多不錯的微空間,如“奇趣蛋殼公園”,在不到8000平方米的空間,匠心獨具,兼顧藝術和趣味,成為遛娃、打卡的網紅點;還有漢陽的“保利椅子”空間,實現景觀設施和綠化設施的高度融合;市民之家附近兆瑞路三角地塊的“漪輪時光”等,都是公開徵集的項目,隨著每年不少於300處微型公共空間的推進,還將出現更多的有趣創意空間。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慧認為,微型公共空間的藝術化其實很多國家和城市都在推動,對提升城市活力、塑造城市魅力有很大的作用,是典型的“小空間撬動大效應”,武漢啟動微空間的規劃建設正當其時。
建築特色化方面,以二七濱江區域為例,有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扎哈設計的花瓣狀的泰康金融中心、以“生命之樹”為設計之核的周大福金融中心等,促進長江邊最美天際線的形成;街道精緻化方面,以漢口歷史風貌區為例,修復和延續了這段珍貴的漢口老城生活記憶,由點及面帶動現有社區更新,確定了黎黃陂路“洋氣”、蘭陵路“煙火氣”、合作路“文氣”的特色定位,同時營造層林盡染美如畫的數十條林蔭道,讓“詩和遠方”就在市民身邊。
“為武漢而設計”共創平臺
讓優秀設計師“展示自我”
兩江四岸品質提升、“三化”推進,離不開優秀的設計理念。去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推動成立設計師“共創平臺”。
田燕介紹,共創平臺廣邀國內外的優秀建築師和設計機構來到武漢,為武漢提供更加豐富的創意設計,共同塑造武漢的城市形象。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將不斷進行公開推送,給優秀的設計師展示自我的機會。
熊向寧説,目前平臺也在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如定期組織專題論壇,或者優秀建築師講座,給本地和外地、設計師和建設單位創造交流和溝通的機會;推動一些重要公共建築通過公開徵集方式獲得高水準方案,打破“重工程輕設計”的觀念,開放規劃設計市場,從源頭提升設計品質;此外,共創平臺還將引進優秀設計師,打造經典作品,推廣宣傳武漢城市魅力和影響力。
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表示,對於青年設計師而言,平臺意義非凡,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武漢作為“設計之都”,大量的優秀設計機構同臺競爭,將激發設計創意産業的繁榮,更好地為城市設計服務。
在濱江項目建設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分期、分批、分級、分類的制定建設項目庫。為確保項目高品質實施落地,今年初該局試行了在上海、深圳有過成功實踐的“總設計師制度”和“掛牌建築師制度”,為城市重點功能區和項目尋找“高級智囊團”,全程把關項目的設計、建設、管理全過程,實現“一張藍圖幹到底”。(記者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