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園博園:煤礦採空區蝶變生態花園
來源:湖北日報  |  2022-05-23 09:26:04

荊門園博園:煤礦採空區蝶變生態花園_fororder_01

荊門園博園全景。

荊門園博園:煤礦採空區蝶變生態花園_fororder_02

遊客在漳河園觀賞遊玩。

荊門園博園:煤礦採空區蝶變生態花園_fororder_03

古典舞《簡頌》。

  “荊門的地標是什麼?一定是園博園!”

  5月20日,在湖北省第三屆(荊門)園林博覽會主題論壇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高翅自問自答,令與會嘉賓印象深刻。

  從昔日的廢棄煤礦採空區、建築垃圾填埋場,到今天“水心山骨、一軸兩區”,32個展園散點分佈于園內崗地、山坡、湖灘、山谷等地,荊風楚韻濃縮成一片方圓2094畝的大美園林,短短兩年,荊門園博園經歷了一場華麗的蝶變。

  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的風景園林盛會,湖北省第三屆(荊門)園博會以“生態荊門、品質生活”為主題,以“打造綠色生態範例,展示健康生活場景”為理念,精心規劃建設六大板塊32個展園,充分彰顯了本屆園博會“創新園博、低碳園博、海綿園博、智慧園博”的鮮明特色,為人們奉獻了一場濃縮荊楚園林藝術精華的園林盛宴。

  廢棄礦區蝶變生態園林

  在許多“老荊門”的印象中,園博園所在地原是大片荒坡野林,其中約一半是礦山採空區、建築渣土填埋場。如今,這裡草木吐綠,湖水靜淌,悄然變身為風景宜人的城市公園。

  先農閣、自然博物館、藝術展廳、穀雨廊、曉耕軒、九曲花谷、望穿秋水、童話森林……一個個浸透出詩情畫意的景點,將整個園區粧扮得多姿多彩。

  5月20日上午,電瓶車行至園博園東入口的西南側,“九曲花谷”花香怡人,草木蔥蘢,下車走到邊坡處,“V”字形的兩邊坡面上,大麗花、醉蝶花、馬鞭草、鼠尾草、鳶尾等繁花似錦。

  “這個花谷正下方,就是原來的大片採空區。”荊門漳河生態新城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運昊介紹,自上世紀60年代起,當地陸續出現幾十家小煤礦,直至2000年之前才全部關停,留下許多礦坑、巷道。

  申辦省第三屆園博會時,荊門就把園博園選址與礦山採空區的改造利用緊密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申辦成功的重要砝碼。由於礦坑深入地下數十米,中間還有斷層,荊門在做園博園規劃時,20多處主要建築物都避開採空區,留足安全距離。

  “採空區以綠化景觀為主。”張運昊説,通過清除原有硬化邊坡,再經回填“種植土”護坡覆綠,修復生態。記者現場看到,九曲花谷沿途的採空區上,原來陡峭突兀的邊坡,被“削坡減載”成蜿蜒曲折的地貌,除了百花爭艷,還廣種欒樹、紫薇、三角楓、對節白蠟等鄉土原生樹種,確保植物栽培存活率。

  移步換景,層巒疊翠。園區標誌性建築自然博物館至西門附近的廊橋上,放眼望去,大片梯田似的花徑映入眼簾。“這些小山包,過去都是建築渣土填埋場,主要採取削坡修整、壓實土層等措施,巧妙利用疊級石墻穩定棄土山坡,營造出盛世花谷。”園博園工作人員稱,就地改造大大減少了土方的外運。

  先農湖畔,綠樹環抱,碧波盪漾。“這個湖就是原來的趙沖水庫。”張運昊介紹,荊門園博園在設計、建設上注重“隨形就勢”,不搞“大挖大建”,所有展園散點分佈于園內崗地、山坡、湖灘、山谷等地。比如,趙沖水庫經清淤凈化、岸線生態治理,建設景觀棧道,種植水蔥、梭魚草等幾十種水生植物,硬是將一個小二型水庫改造成了充滿詩情畫意、富有農耕文明特色的園中湖。

  “這是一屆礦山修復、變廢為寶的生態園博。”省住建廳黨組書記莊光明認為,通過礦坑修復、疤痕治理、循環利用、生境連接,原礦山採空區打造成了集園博展覽、海綿城市技術應用、智慧園博應用、綠色建築應用、節約型園林技術利用、自然林地與鄉野觀賞植被恢復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綠地和礦坑花園,塑造了棕地修復湖北樣板。

  “水心山骨”薈萃荊楚園藝精華

  借高山流水、築詩情畫意,主打知音文化的武漢園;古城墻輝映山翁雕像,“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的襄陽園;中華鱘背靠三峽大壩,盡顯“世界水電之都”壯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昌園;“華夏首縣”碼頭、荊襄古道地雕、神州第一書,老萊子、陸九淵、莫愁女,將千年古邑人文厚重演繹得淋漓盡致的荊門園……

  盤點荊門園博園亮點,除了廢棄礦區蝶變、順應自然保留原有生態系統、展園特色鮮明外,高翅認為還有多個亮點——

  首先是“水心山骨”的總體設計思路。以趙沖水庫為依託,水瀰漫全園,園在山水間,山水在園中,徜徉于山水間,盡顯浪漫與愜意。

  其次是“點亮全域”的獨特功能定位。園博園不是一個孤立的景點,而將與荊門市域內各縣市區的分會場一起,成為荊門全域旅遊的亮點與支點。各縣市區結合歷史傳承,基本以生態為底色,突出了屈家嶺農耕文化、沙洋漢江碼頭文化、鐘祥長壽文化、京山網球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以文塑魂。

  第三是擁有一座理念國內領先、主題內涵豐富、地方特色鮮明、傳播生態文明知識的自然類科學博物館。荊門園博園自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緊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係,設置了序廳、宇宙洪荒、演化奇跡、生命萬象、荊門楚望五大展廳,充分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元素,生動鮮活地講述宇宙奧秘、星球故事以及荊門農耕文明、地方特産等,與園內的荊門藝術展廳一起,都是非常理想的自然教育基地。“這裡有很多動植物標本,還有關於荊門市歷史文化的展品,對孩子們很有教育意義。”在館內參觀的荊楚理工學院教師郝淑穎對記者説。

  此外,園區建設廣泛運用新科技、新工藝和綠色環保材料。通過園區“一張網”建設,將視頻監控、WIFI、廣播、票務、停車系統等板塊資源整合共享;多功能智慧路燈桿把攝像頭、音響、充電樁、廣告牌等整合到一根路燈桿上,既美觀又省錢;通過3D可視化平臺,管理園區數千種設備和感知部件,建立一體化管理系統,形成應急指揮調度體系。

  據悉,荊門市致力於將園博園打造成荊門生態文旅行業標杆、精品文旅研學目的地。荊門園博園自4月28日迎客以來,僅“五一”節期就接待市內外遊客6萬多人次。

  園城融合彰顯生態塑造文明

  在荊門市委市政府看來,承辦園博會不僅是城市生態治理的展示舞臺,更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推進以人為中心新型城鎮化的實際行動。

  近年來,荊門大力推進城市更新和産城人文融合,著力打造以東西寶山和漳河為生態綠心,以愛飛客通用航空城、荊楚科創城、高鐵新城為新城生活空間,以國際內陸港、化工循環産業園、裝備製造和新能源電池産業園、綠色建材和家居産業園、電子信息産業園“一港四園”為生産基地的380平方公里的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現代大中城市,目前建成區面積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萬人。

  “作為荊門城區核心綠地,園博園是城市綠地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荊門市園林綠化服務中心主任劉卓鴻表示,該市將園博園內由北向南的5座山峰及自然水面,串聯成健康山水軸,將荊山大生態體系引入園博園形成生態綠楔,再通過生態廊道串聯起周邊的蒙泉公園、龍泉公園等其他城市綠地,一線串珠,多園融合,更新城市生態格局,構建城市大生態、大綠地系統,形成“城綠交融”的景觀風貌,

  “荊門園博園完美地實現了園城融合。”高翅説,荊門園博園採用開放式綠色生活街區,功能上與周邊的政務服務中心、荊門博物館、藝術館、荊門劇院、市民廣場、青少年宮及居住組團互補,還與久富盛名的龍泉中學毗鄰,不僅便於人們在綠色空間中進行拓展、運動、休閒、親子、嬉水、餐飲等活動,享受健康慢生活,還為園內外公共場所的聯動與互動提供了多種可能。

  永不落幕,持續惠民。本屆園博會將持續到6月28日,其間將舉辦學術研討、創意集中、民俗美食節,以及書畫、攝影、根雕、插花、盆景藝術展覽等50多項活動,園博會閉幕後,荊門園博園將作為城市公園永久保留,交由專業運營單位運維管理,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融合。

  荊門市委書記王祺揚表示,荊門園博會不僅改善了城市生態和生活環境,為市民留下了一片賞景休憩的公園綠地,也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為荊門增添了一張流光溢彩的城市名片,必將對荊門打造全省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創新富強法治美麗幸福“五個荊門”産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這是一場彰顯生態、塑造文明的園林盛會。”省住建廳黨組書記莊光明認為,本屆園博會以“生態”為內核,傳遞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發展理念,擦亮了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通訊員 李吉祥 李慧敏)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