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一江清水 武漢青山江灘折射工業基地生態之變
來源:長江日報  |  2022-06-10 11:28:48

守護好一江清水 武漢青山江灘折射工業基地生態之變_fororder_01

青山江灘已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景觀。長江日報記者攝

守護好一江清水 武漢青山江灘折射工業基地生態之變_fororder_02

5月10日,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馬鞭草、紫嬌花、月見草、金雞菊……這個6月,大片大片的網紅花海在綿延7.5公里的青山江灘次第綻放。

  “網上聽説這裡是武漢最好的拍照網紅地之一,沒想到這裡真的這麼美!”35歲的市民胡海洋帶著2個孩子也來拍照打卡,他希望武漢的江灘越來越美,越來越有個性。

  ■ 一個國際大獎頒給會“呼吸”的江灘

  “你們看,這些鋪滿綠草的緩坡,就是原本的長江土質幹堤。”8日上午,武漢碧水集團産業公司綜合部部長孫彬介紹,“為了兼顧防洪,在堤身中修建了埋深10.5~13.7米、厚0.6米的鋼筋混凝土防滲墻,相當於對土堤進行了強筋壯骨的改造。”

  以此為基,堤面精雕細琢,變身為波浪形、極其靈動的緩坡式生態堤岸。最大程度地兼顧並保留原有的水杉、樟樹等植物群落,豐富了“似堤非堤、堤在林中”的生態景觀空間。

  這樣的緩坡讓“江、灘、堤、路、城”五位一體相互銜接,江城相融,人灘和諧,以各種細節關照遊人,對遊人充滿了友善和溫情。

  美景之外,大量的植被以及緩坡、下沉式生態草溪和雨水花園,有效消減了雨水徑流速度和污染負荷,使雨水不再成為令人撓頭的污染源,而是巧妙轉化為眾多景觀水系的補充水源。

  這種“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讓青山江灘變得立體、變得鮮活。2017年12月6日,青山江灘獲C40世界城市獎“城市的未來”獎。據悉,青山江灘建設中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人水和諧多功能城市生態堤岸建造關鍵技術”,被專家認為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2039畝灘地公園、透水鋪裝率60%、綠化率超80%、綠化每年增加碳匯量723.8噸、釋放氧約2400噸……數字背後,展示了武漢面積最大、“會呼吸”江灘的長江大保護理念與技術創新。

  ■ 一個生態品牌讓青山更“青”

  8日,在青山江灘的觀江廣場,紫色馬鞭草掩映,長江奔流波光粼粼。市生態環境局青山區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前,青山偏居一隅,是重要的工業基地,生態環境欠賬較多。

  現在,青山江灘成為該區的一個生態品牌,它的蝶變效應正在影響青山,助推該區的經濟之變、生態之變。青山區“鋪綠毯”“築綠巢”,引來“金鳳凰”,昔日的“紅鋼城”躍變為“青山、綠城”。

  與天興洲隔江相望的青山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正在加快推進碧道連通、自然濕地修復、生態補水等工程,建設長江流域具有濕地特色的灘塗。

  近年來,以武鋼焦爐煤氣制氫、廣鋼氣體華中氣體島為代表的新興氫能産業,在該區加速佈局。依託康佳數字經濟産業園、長江雲通、黑芝麻科技和武鋼大數據等,擦亮“青山數谷”的品牌效應。

  結合轄區多家企業的碳達峰行動計劃,企業自我革命,深化控污截污治理,力爭實現零排放。

  下一步,該區積極推進青山江灘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並借助青山段的建設,啟動楠姆山生態示範區、嚴西湖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推進長江濕地、長江森林等亮點片區的建設,讓青山更“青”。

  ■ 一群“豚寶寶”印證長江生態向好

  青山江灘對面的新洲區雙柳江灘,8日,當地生態志願者徐建利組織志願者查看江邊是否有垂釣者留下的垃圾。今年,他已2次在這裡目睹江豚戲水。

  “最近的距離,大約15~20米。”今年以來,長江武漢段已至少4次記錄江豚出沒,徐建利就有幸記錄了2次。“能2次見到‘豚寶寶’,太幸運了!”

  隨著人工繁殖技術的不斷突破,今年長江裏放流了大約30萬尾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有望以種群規模重回長江。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博士説,江豚的回歸,中華鱘的順利入海,都需要大量食物作為支撐。長江十年禁漁,對於這些“水中精靈”來説是一個利好消息。它們能夠吃飽,説明長江中的生物種群數量在增加,長江生態系統在恢復,長江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裴文娟介紹:“連續3年來,長江武漢段水質優於國家考核目標。2020年以來,長江水質穩定達到Ⅱ類。”

  下一步,隨著長江武漢段的全面提檔升級,水質有望更加穩定,並再次提升。

  為了確保這一江清水,武漢在全國首創了市域內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辦法,並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斷面考核”機制,用“綜合污染指數”説話,水質提升有獎,超標要罰。

  近5年來,通過碼頭優化、岸線治理、植被復綠,長江武漢段露出更多綠色,岸線變綠了、變美了。

  市水務局有關人士表示,通過“江灘更新”,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讓更多人享受長江高水準保護所帶來的美好福利。(文/記者金濤 金文兵 楊絲涵 通訊員張強 陸崢)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