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一輛列車通過鄭渝高鐵保康縣後坪鎮天池特大橋。
6月8日,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對鄂州花湖機場進行第二批行業驗收。
6月16日,湖北東湖科學城核心區光谷科學島建設現場。
5月30日,全面進入建設高峰期的宜城火電項目。該項目從現場清表到正式開工,比定額工期提前6個月,建成投産後將實現年産值34億元,風光水火儲調劑運行。
6月7日,西氣東輸棗陽壓氣站工作人員對設備和管網進行巡檢。
4月30日,武漢東西湖地下管廊內,中建三局一公司建設者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
5月30日,漢江雅口水利樞紐建設現場。
5月31日,工人在鄂西北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施工作業。
5月31日,華中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在加緊建設中。項目全面建成後將為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集聚新動能。
6月28日清晨,黃華勳早早出了門。
作為中建三局一公司武漢東西湖地下管廊建設項目生産經理,他將參加當天的項目竣工驗收。
此刻,經受入梅以來最強降雨整夜襲擊的武漢風停雨霽,空氣清新,項目現場井然有序。
“這場暴雨對我們沒有影響。”黃華勳介紹,“管廊結構施工採用多層防水施工工藝,防水性能較好;所有洞口都已封閉,不存外部進水;同時,管廊內部排水系統均為自動智慧化排水。”
“我們要讓城市有‘面子’更有‘裏子’。”黃華勳自豪地説。
目前,全省各地城市基礎設施鏖戰正酣,不斷加大城市管網、燃氣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實施力度。僅武漢市就已形成總規模144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系統,長度、規模在全國屬於“第一梯隊”。
今年以來,湖北省不僅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國家安全基礎設施、信息科技等産業升級基礎設施、農村農業基礎設施都在搶進度趕工期,並取得重大進展。
6月20日7時53分,G6791次列車從襄陽東站駛向興山站。這是繼4月22日湖北黃岡至黃梅高速鐵路開通運營以來,湖北省又有南漳、保康、神農架、興山等地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直接邁入“高鐵時代”。
6月中旬,鄂州花湖機場通過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組織的第二批行業驗收。作為湖北省“一號工程”、我國首個專業貨運機場,花湖機場按照滿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45萬噸的要求設計,目前機場凈空處置、1270盞航空障礙燈布點、供水、供電、供氣、進場道路等全部提前完工,建成在即。
6月25日,漢江雅口水利樞紐建設現場,隨著第三台機組定子順利吊入基坑成功就位,標誌著第三台機組所有大件已全部吊裝完成,安裝工作進入尾聲。
國家安全基礎設施織牢“安全網”。6月20日,藍天白雲下的鄂西北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正酣。作為湖北省佈局的五大疫情救治基地之一,目前主體結構已完成,正在進行砌築和管線安裝,建成後將開展鄂西北片區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救治工作。
信息顯示,湖北省3年內實施公共衛生體系補短板項目2247個,已開工項目總投資1651億元,一棟棟防治中心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正成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一道道屏障。
與此同時,湖北省信息、科技、物流等産業升級基礎設施在加快推進。6月16日,湖北東湖科學城核心區的光谷科學島建設現場,工程車一輛接一輛穿梭。據介紹,核心區的十字軸交通已提前成形,“七縱七橫一環”道路里程增至40公里,一批科技産業項目如期開工建設,數字建造和智慧數控兩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對照即將到來的“630”節點任務清單,東湖科學城建設挂圖作戰取得積極成效。
打基礎、立長遠、上水準。進入夏季的荊楚大地,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奔涌。各地各部門以“決戰、衝刺”的勁頭,繼續謀劃一批重大特大項目,推動項目快審批、快落地、快開工、快建設、快投産,全力做好項目資金、用地、用工、用能等保障,確保順利實現全年“再續精彩”。(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