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峽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獲評優秀 竣工項目52個 績效得分95.67分
6月29日,記者從市山水辦獲悉,湖北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在2021年國家財政部組織的績效評價中得分95.67分,獲評“優秀”等次。截至2022年6月底,63個試點項目已竣工52個。
該工程試點2018年列入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第三批試點項目,覆蓋宜昌、恩施、荊州3個市州、10個縣市區,面積1.47萬平方公里。為最大限度“攥緊拳頭、打出力道”,湖北省級層面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負責同志擔任總召集人,省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和試點市縣人民政府為成員的聯席會議制度。
宜昌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立規矩”之地、長江“共抓大保護”主戰場,牽頭負責試點項目的推進。為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市委書記、宜昌第一總河長王立多次深入長江、清江、黃柏河、沮漳河等流域,巡庫壩區、訪黃柏源、下磷礦井,並深入田間地頭,檢查、調研、督辦試點工作,要求強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協同,系統抓好流域治理,構建全方位保護、全流域修復、全社會參與的生態治理格局,共同築牢三峽生態屏障,護航一江清水永續東流。
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動下,有關市縣建立“書記挂帥、政府操盤、領導包保、專班推進、專家諮詢”的推進機制,實行生態環境問題統一梳理、整體規劃、同步部署、統籌實施,圍繞産業互動發展、設施共建共享、跨界生態補償等方面開展深度協作。
為最大限度形成協同效應,宜昌組織編制《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規劃》,將工程試點與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長江大保護PPP項目等有機融合、一體推進,節點化、清單化分段分項下達工作任務,定期、不定期採取“四不兩直”方式明察暗訪,對項目進度、品質安全、試點創新等進行跟蹤問效。
如何讓資金有來源、有保障?宜昌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原則,整合各方資金用於工程試點。深化與央企國企合作,建立“投、融、建、管、營”一體化模式,引導企業、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在推動化工産業轉型升級中,宜昌採取“財政補助+基金扶持+綠色債券+金融支持”模式,著力緩解資金壓力。
據統計,省市兩級財政3年來投入1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省級支持設立4支子基金,撬動資金額度達到30億元;獲批3支共計50億元綠色債券基金,其中部分資金投入到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同時,引導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建立綠色基金,加大對試點項目的資金投放。
在抓實試點項目“點”的同時,宜昌更加注重産業轉型“鏈”的升級和體制機制“面”的拓展。目前,宜昌正全力建設精細磷化中心、清潔能源之都。精細化工佔化工産業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升到40%以上。在國內首創船舶污染物協同治理信息系統“凈小宜”。在長江流域率先實現港口岸電全覆蓋,在湖北率先實現港口檔案數字化和“多規合一”可視化。宜昌破解“化工圍江”典型經驗被國務院表彰,並在沿江十一省市推廣。
據市山水辦介紹,到目前為止,宜昌納入國考的9個斷面水質優良率均保持在100%,納入省考的7個跨界斷面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基本完成,實施全域生態復綠3513公頃,修復廢棄礦山600多公頃,建設水保林4180公頃,石漠化治理800公頃,水土流失防治3.3萬公頃,修復長江岸線102公里。國家下達的24項績效考核指標全部完成。(三峽日報記者高煒、李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