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武漢市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推進會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周俊、舒杼科研團隊一項科技成果簽署轉化協議。這是湖北實施的首例專利開放許可。
磷石膏是生産磷肥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物,不僅佔用大量土地,更污染環境。周俊、舒杼團隊10多年自主研發新技術,可不添加其他環境污染材料,將磷石膏製備成高強度石膏板。新技術“一種利用磷石膏製備無紙面無纖維高強石膏板的方法”先後獲得二項專利,其中一項今年4月15日才獲得專利授權。
成果受讓方為湖北健潤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汪志剛表示,高強石膏板在建築行業需求很大,一直在尋求新技術將磷石膏高效生産、變廢為寶。據雙方達成的協議,這項科技成果前期企業免費使用,第5年開始,每年按銷售額的千分之五收取專利使用費。
過去,專利有償使用更多是點對點私下談判,科技成果的整體知曉度、成交率不高。今年5月起,全國試點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創設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湖北入選試點省份。這項新制度將科研成果在專利平臺向社會登記公開,提出許可聲明,供企業直接對接,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促成快速轉化,有利於科技成果更快“紙變錢”。
據《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産業化率為35.4%,其中高校專利産業化率僅為3.0%。“成果能快速轉化,讓社會用起來。”舒杼説,這對科研人員來説是最大的價值。
目前,武漢剛剛運行的相關專利轉化平臺已打造了一支中部最大的高校知識産權與成果轉化市場化運營團隊,擁有豐富的項目庫、資源庫、專家庫。通過數據合作實現可查詢檢索專利3800多萬條、成果100多萬條,精選入庫可運營高校專利2萬餘條,覆蓋重點産業領域的技術專家7萬餘人。(湖北日報記者劉暢、通訊員沈世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