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北消息(高鈺姍):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掌握本底情況是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10月11日,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湖北省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觀測評估試點階段性成果。
2021年3月,湖北啟動實施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觀測評估試點工作,至2023年完成該試點,湖北將基本摸清省內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構建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為長江十年禁漁成效提供支撐。
為涵蓋森林、濕地、淡水、農田等更全面豐富的生態系統類型,湖北在長江幹流和其主要支流沿線選取了包括神農架林區、巴東縣、丹江口市、點軍區、石首市、蔡甸區和黃梅縣共7個縣(市、區)作為試點區域,針對自然生態系統、陸生高等植物、陸生脊椎動物、昆蟲、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及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等方面的內容開展調查、觀測和評估。
截至目前,調查工作共記錄維管束植物2000余種,鳥類303種,獸類44種,兩棲和爬行類67種,昆蟲644種,大型真菌381種,魚類100種,底棲動物278種,浮游生物441種,周叢藻類375個分類單元。
調查發現,長江禁漁之後,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魚類種數和資源量增加,主要種類個體規格增大;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大型魚類增加,魚類個體規格增大;調查中發現江豚55次91頭次,這表明禁漁對魚類資源恢復有顯著的效果。
發現新種,對實施物種有效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截至目前,調查工作發現魚類新種7種,主要採自神農架林區、巴東縣和宜昌市境內;發現昆蟲新種2種,採自神農架林區;大型真菌新增中國新紀錄種5個,湖北新紀錄種73個。對高等陸生植物的調查也有疑似新物種、湖北新記錄種以及物種新分佈點的重要發現。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陳再達介紹,本次本底調查的新發現充分説明湖北省生物多樣性豐富,對新物種的調查與發現仍存在空間,由此可見,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非常有必要,試點項目的完成必將為全面開展湖北省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提供典型實例和可參考的範本。
陳再達表示,湖北將於2023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7個試點地區的野外調查工作,同期發佈湖北省第一批生物物種名錄和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建立省級生物多樣性數據庫,持續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提升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意識,形成社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