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
來源:新華網  |  2022-11-05 17:33:25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長江流經的城市中

她有著“江城”的美名

這裡

通江達海、江漢朝宗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

圖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核心港陽邏港。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有人説

生活在這裡真幸福

江景房、湖景房滿大街都是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2

武漢江景。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有人説

這裡的人都是天生的“浪裏白條”

到淩波門“跳東湖”

到漢陽門“下餃子”

到長江裏遊個泳

樂此不疲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3

武漢渡江節——武漢一年一度的游泳盛會。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166個湖泊星羅棋佈

165條河流交錯縱橫

145公里長江岸線蜿蜒曲折

1624平方公里濕地美景如畫

這就是武漢

一座伴水而生的城市

一座美麗的“濕地之城”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4

“江城”武漢。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1

滄海桑田

滾滾長江東出三峽

進入雲夢澤後放緩腳步

江水漫流 泥沙俱下

衝擊成為壯闊的江漢平原

武漢就位於古雲夢澤地帶

江漢平原東部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5

武漢江景。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據《左傳》《國語》記載

“雲夢”地域廣闊

原為先秦時楚王的狩獵區

東至大別山麓和幕阜山麓

西至今宜昌、宜都以東

北至隨州、鐘祥、京山一帶

南面以長江為緣

3500多年前

依水而建的盤龍城

被視為武漢的“城市之根”

從前的先民

枕水而居 靠水而作

西漢以來

由於長江和漢江泥沙淤積

加之人口增長、農田開墾等原因

古雲夢澤最終演化為現在的江漢湖群

武漢“百湖之市”的地理形態由此形成

如今的武漢

是“一座濕地上誕生的城市”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6

藍天白雲下的武漢,一幅美麗的城市風景畫。新華網發 趙軍 攝

濕地、森林、海洋

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廣義上的濕地包括

沼澤、池塘、湖泊、

海洋的邊緣、河口的三角洲等多種類型

濕地覆蓋了地球表面僅6%的面積

卻為4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

被稱為“地球之腎”

在漫長的歲月中

武漢依賴著濕地

濕地改變著武漢

人與自然在發展與衝突中

不斷尋求平衡

2

濕地之城

武漢的濕地資源“家底豐厚”

濕地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8.9%

濕地資源位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7

有10個濕地公園

其中6個為國家級濕地公園

(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

安山國家濕地公園、

東湖國家濕地公園、

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

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

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是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最多的省會城市

建設了

蔡甸沉湖、江夏上涉湖、新洲漲渡湖、

黃陂草湖、漢南武湖

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8

武漢新洲漲渡湖濕地“水上森林”。新華網發 張斌 攝

濕地遍佈武漢13個行政區

承載著這裡千萬人的生活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9

武漢金銀湖濕地全景。新華網發 程力革 攝

2013年

沉湖濕地成功申報國際重要濕地

讓武漢獲得了

申報“國際濕地城市”的敲門磚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0

候鳥翔集沉湖濕地。新華網發 魏斌 攝

沉湖濕地

位於武漢市蔡甸區西南部

總面積115平方公里

是江漢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自然濕地

也是地球上同一緯度湖泊群中

唯一的一處典型淡水湖泊和沼澤濕地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1

沉湖濕地美景。新華網發 王玉明 攝

曾經的沉湖

鳥兒們破壞莊稼

村民們捕鳥食鳥

人與鳥一度矛盾激烈

2013年10月

武漢在全國率先推出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提出對野生動物取食或為了保護濕地

造成的經濟損失

給予農戶一定補償

鳥兒“吃飯”有了政府買單

這一暖心舉措

讓野生動物保護更加深入人心

也讓沉湖濕地成為候鳥天堂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2

沉湖濕地美景。新華網發 張斌 攝

青頭潛鴨、黑鸛、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

紛紛現身沉湖

最多時有近8.5萬隻候鳥來此越冬

沉湖濕地因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被譽為“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

東湖

一顆鑲嵌在城市中央的綠寶石

水域面積33平方公里

是武漢最有名的湖泊

也是武漢一張世界級的生態旅遊名片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3

武漢東湖“老鼠尾”風光。新華網發 趙廣亮 攝

城市發展過程中

東湖曾飽受污染困擾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

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東湖治理戰拉開帷幕

從全面截污到排口整治

從退漁還湖到生態修復

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東湖迎來了美麗蝶變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4

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新華網發 蒙曉東 攝

秋高氣爽 漫步東湖

陽光直透湖底

水草清晰可見

魚兒穿行其中

水鳥翩翩起舞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5

武漢東湖綠道。新華網發 楊亮 攝

綿延100多公里的東湖綠道

串聯起一個個世界級環湖景觀

吸引無數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青山江灘

喧囂的江水邊

人們愜意地享受都市慢生活

這裡曾是滿目瘡痍的工業碼頭聚集地

經過多年的生態治理

如今已成為濱水樂園和網紅打卡地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6

武漢青山江灘鶯飛草長、綠意盎然。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不僅風景優美

它還是湖北省首個“海綿”江灘

城市、堤防、江灘、水景的有機結合

使它一舉獲得國際C40城市獎

“城市的未來”獎和“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在武漢

濕地是星羅棋佈的湖泊

是穿城而過的江河

更是四季變換中老百姓家門口的湖光山色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7

位於武漢鬧市區的解放公園,是武漢市最有代表性的城區公園之一。新華網發 王芳 攝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8

武漢西北湖公園——城市中心的小微濕地改造典範。新華網發 李永剛 攝

武漢將全力打造“濕地花城”

通過修復濕地生態、

建設濕地公園、打造田園花海

讓市民樂享濕地之城的江湖風韻和繁花似錦

3

美美與共

十年來

武漢經濟總量

始終位列全國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

與此同時

武漢的濕地面積整體趨於穩定

濕地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19

航拍武漢。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為了守護好一城濕地

很多普通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

成就了不平凡的故事

秉承“敢為人先 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武漢在濕地保護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之舉

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

率先為濕地保護立法

出臺《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

提出在全市濕地自然保護區實行

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分區管理

在全國率先推出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用激勵機制引導農民調整種植和養殖方式

率先編制

《武漢市小微濕地保護和修復指南》

通過建設小微濕地暢通城市“毛細血管”

把防洪江灘建成百里生態畫廊

讓長江大保護的“武漢經驗”走向世界

此外

武漢還充分發揮“大學之城”的科創優勢

聯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

30余個NGO組織、20余萬志願者

形成濕地保護的強大合力

……

如今的武漢

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濕地之城”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21

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新華網發 舒運平 攝

“水中大熊貓”青頭潛鴨

把武漢當作“中國最南繁殖地”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21

武漢江夏潴洋海濕地公園的青頭潛鴨。新華網發 李梓固 攝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

連續9年在武漢天興洲越冬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22

武漢天興洲越冬的黑鸛。新華網發 魏斌 攝

截至2022年9月底

武漢市發現並記錄到445種野生鳥類

包括9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23

安山國家濕地公園候鳥翔集。新華網發

如今的武漢

是一座“國際濕地城市”

是全球現有的國際濕地城市中

唯一的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

武漢的濕地保護成果

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24

武漢江景夜色。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今年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週年

武漢的濕地故事

是中國履約30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2022年11月5日—13日

以“珍愛濕地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

在武漢召開

這是中國首次承辦這一國際濕地盛會

也是大會首次在“國際濕地城市”舉辦

我們將向世界講述武漢濕地的故事

也將向世界展示一個新時代的美麗中國

濕地上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_fororder_25

東湖秋色。新華網發 靳進 攝

濕地滋養著武漢

人們呵護著濕地

人與自然美美與共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美美與共

萬物共生 詩意棲居

這就是武漢

一座濕地上的城市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