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退鳥進”,越來越多的候鳥來沉湖濕地棲息。
秋日的暖陽鋪灑在蔡甸沉湖國際重要濕地的水面上,這裡湖水清澈,白鷺成群嬉水,一幅生機蓬勃的自然風光生態畫卷徐徐展開。11月5日上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主辦方組織媒體代表赴沉湖濕地開展野外考察,向世界展現武漢濕地的保護成效。
近年來,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持續開展生態修復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沉湖濕地生態品質和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
生態修復見成效
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沉湖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全球候鳥遷徙通道的重要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現有動物資源561種。保護區最重要的動物資源——鳥類共277種(包含濕地水禽123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6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4種;共有濕地維管束植物441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蘆葦面積2萬畝,高達3米的蘆葦蕩,被譽為“鳥類天堂”和“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
沉湖管護站站長李建軍介紹,通過實施退養還湖、三網拆除、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以及生態補償機制的落實,沉湖濕地生態系統日益完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給鳥兒製造了棲息的天堂。“沉湖的鳥,從3萬多只到5萬多只、6萬多只,直到現在的8萬多只,逐漸增加的數量就足以證明沉湖的生態環境愈來愈好。”
目前,沉湖濕地完成退化濕地恢復面積1400.0公頃,濕地植被恢復面積110.0公頃,食物源補充面積72.0公頃。通過恢復和優化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生活在沉湖濕地的鳥類等野生動物有了充足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在這裡充分呈現。
科技手段呵護濕地
珍稀動植物沉湖“安家”
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保護區管理局還設置了3個管護站點,配備近40名工作人員24小時巡護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置威脅濕地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安全的各類突發情況。
在觀鳥樓,工作人員通過智慧濕地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測顯示濕地水質、空氣品質、氣象、鳥類種類和數量等各種動態信息,為保護區的生態監測、科學研究和精細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王文華是這片濕地的老巡護員,他騎著巡護車,通過“智慧濕地”系統開展定點巡護工作,他説:“通過智慧濕地系統,巡護人員工作效率日益提高,非法捕撈、違規釣魚、非法採摘等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
李建軍介紹,通過搭建生態系統大數據傳輸網絡,做到聲音識別、視頻識別、環境指標、物種追蹤,還能對巡護人員進行實時調度指揮,打造基於數據支撐的沉湖濕地科學保護管理決策體系。
“我們將系統做好沉湖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用好‘智慧濕地’系統,加強日常巡護,修復退化濕地,積極開展科研監測和科普宣教,保護好沉湖國際重要濕地這塊金字招牌。”李建軍説。(選自 湖北日報客戶端蔡甸頻道 作者 劉婷 楊銘 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