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青頭潛鴨保護入選《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
來源:湖北日報  |  2022-11-11 09:27:53

武漢青頭潛鴨保護入選《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_fororder_01

青頭潛鴨在武漢蔡甸沉湖濕地棲息。(通訊員 魏斌 攝)

  11月9日下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全球遷飛區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發佈《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入選的水鳥分別為青頭潛鴨、朱鹮、白鶴、勺嘴鷸、黑臉琵鷺、中華秋沙鴨、中華鳳頭燕鷗、東方白鸛、斑尾塍鷸、黑頸鶴。目前,青頭潛鴨群體在湖北地區出現擴散局面。

  “它們一度從觀鳥者的視野中消失,生存狀況跌至極危。而在武漢,通過多方合作,青頭潛鴨建立起了穩定的繁殖種群。”《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簡短有力地描述了武漢對青頭潛鴨的保護,體現出武漢這座“國際濕地城市”的生態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主旨發言中提到“中國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據了解,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分別是西亞—東非候鳥遷飛通道、中亞候鳥遷飛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和西太平洋候鳥遷飛通道。濕地國際總裁珍妮·瑪德維克、國際鶴類基金會副總裁斯派克·米林頓等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保護全球候鳥遷飛通道水鳥需要全球協同,需要越冬地、停歇地、繁殖地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

  武漢濕地面積多達16.24萬公頃,是全球候鳥遷飛通道中最繁忙的一條——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上的中轉站之一,每年吸引數十萬隻候鳥來此休養生息。2014年,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在武漢首次出現繁殖記錄,此後我國各級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及30多家環保機構通過就地保護、棲息地保護等一系列保護拯救措施,將武漢變成了青頭潛鴨全球最南端的繁殖地,並且種群數量逐年呈穩步增加態勢。2022年3月,武漢市觀鳥協會發佈的青頭潛鴨數據已由2017年的263羽增加為401羽。

  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顧問雷剛致力於青頭潛鴨保護工作已有20餘年。他在分享中提到,在武漢保護工作的引領下,青頭潛鴨已在湖北多地現身。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的《2022年湖北省青頭潛鴨分佈現狀》顯示,在公安縣崇湖有300羽繁殖群體,在潛江市返灣湖、洪湖市洪湖、石首市三菱湖、荊州菱角湖、鄂州梁子湖、黃梅龍感湖分別發現86羽、40羽、110羽、20羽、100羽、100羽越冬群體。此外,連續兩年的青頭潛鴨越冬期全國同步調查也記錄到其個體數量正穩步增加。

  本次論壇由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北京林業大學、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際合作基金會共同主辦。除發佈總結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年來水鳥保護主要成就的《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外,與會中外嘉賓圍繞保護候鳥遷飛通道水鳥及其棲息地進行了密切交流。(湖北日報記者馬文俊、通訊員趙銀斐)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