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武漢“十年”
來源:長江日報  |  2022-12-23 09:15:57

外國人眼中的武漢“十年”

任途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前。

外國人眼中的武漢“十年”

樂傑在武漢白鱀豚英式橄欖球俱樂部結識了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朋友。

外國人眼中的武漢“十年”

薩拉與她撰寫的《早安,武漢》。

外國人眼中的武漢“十年”

加力布在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講課。

外國人眼中的武漢“十年”

歐讚在武漢組建起家庭,有了可愛的女兒。

外國人眼中的武漢“十年”

李哲焄為熱愛美食的武漢人帶來正宗韓國口味。長江日報記者夏俊俊 攝

  這十年,為了改善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武漢市政府實施的“家在武漢”工程,讓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來到武漢、安家武漢、融入武漢。

  作為外籍人士“家在武漢”工程的一部分,創刊十年的英文報《長江週刊》編輯部對話了10余位在漢生活10年以上的外籍友人,他們來自10多個國家,深耕武漢的各行各業。

  這十年,他們因緣分邂逅武漢,因不捨留在武漢,因熱愛向世界分享武漢。他們見證了武漢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武漢也因為他們的到來而更加豐富多彩。

  ■ 見證巨變印象深刻

  將武漢視為“第二故鄉”

  巴西博士任途剛來到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求學時,學校對面還是一片洼地。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待了兩周再回到學校,發現之前的洼地赫然屹立著一座兩三層高的建築。“不敢相信,兩周內一座建築拔地而起。”這片洼地後來發展為光谷世界城廣場。

  “剛來武漢時,地鐵3號線還沒通車,現在都有11號線了!”韓國歐巴李哲焄為熱愛美食的武漢人帶來正宗韓國口味,也目睹了這座城市的飛速發展。這幾年到武漢工作、經商的韓國人越來越多,到他的餐廳吃飯的韓國人也更多了。

  來自國外的馬吉也親眼見證了武漢的巨變。他就職于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烽火通信。他留意到,近年來,免費網絡幾乎覆蓋武漢各大公共場所,5G技術也得到普遍運用。這座城市的高科技感越來越足。

  日本友人大場哲將武漢視為“第二故鄉”。他目前在湖北省最大外商獨資企業——名幸電子(武漢)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一些大體量的工程,放在日本可能得花上50年才能完成,但武漢卻能很快完成,讓人印象深刻。”    

  ■ 多元文化來碰撞

  全球化下武漢機遇多

  又潮又酷的意大利女教師薩拉·普拉托是江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一名副教授,動物行為學、福利學和獸醫學專家,在武漢生活的十年裏為近千隻貓狗免費注射疫苗。在她的努力下,更多武漢人了解到有關狂犬病的知識,學習如何與動物和平相處。讓武漢成為“動物友好城市”,是薩拉的理想,她也一直在為此努力。

  孟加拉籍教師加力布在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給中國學生上“一帶一路”課。他在中國親身感受到“一帶一路”的魅力,決定投入到相關課題的研究,並最終成為講師,以自己的家鄉和親身經歷為例,向中國學生傳授知識。

  “在全球一體化模式影響下,武漢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全面,學術能力更強,武漢面臨的機遇也更多”,來自英國的武漢英中學術校長吉爾斯·沃德爾説,“十年來,我感覺最大的變化是,學生和家長們眼界更開闊,關注領域更廣泛,人們不再僅僅局限于核心熱門科目,因為世界需要更多元更全面的人才。”吉爾斯校長在該校已執教16年,因其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國際教育經驗,曾獲頒武漢市政府“黃鶴友誼獎”。

  有同樣認知的還有來自馬達加斯加的“斜杠女青年”米諾。她經營過線上服裝店,開過中國餐廳,擔任武漢馬達加斯加人協會的主席……米諾曾先後在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度過了12年的求學時光。如今,她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生。在武漢獲得高品質教育的同時,她也代表母校參加了各大國際青年會議和論壇,在世界平臺發聲,以交流推動創新發展。

  ■ 十年在武漢

  因愛聚一城

  今年是歐讚從塞浦路斯到武漢的第14個年頭。來武漢後,他和一位武漢姑娘一見如故,品美食、侃人生,後來便組建起家庭,有了可愛的女兒。這幾年,他專心侍弄自己的小花園,還在本地社區做起志願者,在武漢享受著像花兒一樣的幸福生活。

  來自荷蘭音樂世家的律德在“知音故里”覓知音。他兼任武漢芳華愛樂團和湖北愛樂樂團指揮,“以樂會友”,在武漢結交了一撥好友,越南琴師阮延俊就是其中之一。兩人因古琴而結識,又都留在武漢。二人不時相約撥弄古琴、品茶賞花,從不同角度交流對東西方音樂的看法。

  法國女婿樂傑在武漢不僅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還收穫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友誼。他與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朋友,在武漢白鱀豚英式橄欖球俱樂部一起訓練、打球、聚餐,逐漸建立起深厚友情。樂傑感慨道,武漢這座城市已經融入到他的血液裏,成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武漢期待與更多的外國友人相遇,也期待著與全球共創美好未來!

  (記者:范婷婷 潘茜 聶楊 實習生:王雅萱 黃依格 資料提供:中共武漢市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通訊員:李高婧 張軒 李艷)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