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空中造樓機”在海南自貿港首次亮相,它將用於加快建設海南第一高樓——高度達428米的海南中心項目。
“空中造樓機”是代表中國建造最高科技水準的“大國重器”,更是建築行業內超高層建設的“必備法寶”,中國“空中造樓機”技術全球領先。而這個讓建造摩天大樓猶如“搭積木”的龐然大物,最初的研發團隊只有4個人,現任中國建築先進技術研究院黨總支書記、院長的王開強就是其中之一。
上百次試驗鑄就“大國重器”
千噸建築“工廠”隨著大樓爬升
海報設計|胡欣
5月2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位於武昌區臨江大道的武漢長江中心項目施工現場。眼前,巨大的藍色“鋼罩”內就是新一代的“空中造樓機”。
每當完成一層樓的施工,傳統方式是將週邊的爬架“加高”,向上再架設一層腳手架,同時拆除已建好樓層所有的模板等材料,人工搬運或利用塔吊運往新樓層,費時費力。
運用“空中造樓機”後,操作架無需人工架設,施工區域通過頂昇平臺,2小時內完成4.4米的“上升”,所有材料可挂置在頂部設備架上,像“搭乘電梯”一樣升到新樓層。
在施工現場,王開強戴著安全帽和工人們一起在“造樓機”主體結構中爬上爬下,確保“造樓機”順利運行。據他介紹,利用“空中造樓機”,4.4米的結構層,200名工人穿插作業,大約5天就可以施工完畢。而傳統的超高層建築,每一層施工需要花費6天甚至7天。
王開強2009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是中建三局引進的第一個博士。“我們要像生産汽車一樣,採用機械化流水作業建造大樓。500米、800米,甚至1000米,在雲層之上,我們的工廠照樣開工!”剛入職時,王開強便被當時總工程師張琨的大膽設想震撼。如何沿著大樓“爬”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並且持續工作數萬小時?最開始,建造這個“空中造樓機”,沒人敢想。
2009年末,入職不滿一年的王開強就被委以重任,成了頂模研發團隊的關鍵成員,加入4人小分隊主攻“造樓機”的研製。憑藉著紮實的專業功底,王開強迅速成長為一位優秀的課題負責人,10多年時間,他帶著團隊做了上百次的設計和試驗。
“通過構造創新,我們讓一塊3釐米厚的混凝土可承載幾十輛汽車的重量。”由此,王開強及團隊突破了技術難題,成功發明“混凝土微凸支點”,幫助“造樓機”牢牢地“抱緊”大樓,快速爬升,穩穩屹立於雲端之上。
遇到問題 第一時間奔赴現場
“造樓機在哪,我就在哪”
王開強與“空中造樓機”合影。
“在項目現場,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系統接駁和調試。”王開強介紹,初代“造樓機”的數字化水準較低,因此需要較多的人力去調試。
2014年,某項目百米高空的一次驚險經歷令王開強終生難忘。
頂升過程中,監測系統突然報警,5毫米、10毫米、15毫米……數據顯示,近2000噸的“空中造樓機”正在傾斜,即便工人們迅速啟動所有制動,但傾斜仍在加劇。“快撤!”幾秒鐘內,王開強迅速反應,用對講機通知平臺上的同事快速撤離,而他和項目總工兩個人卻留了下來,緊盯著監測系統,20毫米、25毫米……5分鐘後,警報停止。那一刻,兩人癱坐在地。
危險解除後,王開強從地上爬起來,一項項去排查。線路正常、油管正常、模板和結構正常……待所有內容核查完畢後,已是深夜。而這次危機最終被證實是監測數據顯示故障。
在初代“造樓機”普及的那幾年裏,王開強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造樓機”要是有問題,他第一時間就奔赴現場。“我總和同事説,有事就到工地找我,造樓機在哪,我就在哪。”王開強調侃道。
從摩天大樓到高層住宅
“空中造樓機”在越來越多的建築中運用
王開強觀看第四代輕量化頂模在海南運行使用的過程。
4月13日那天,王開強坐在辦公室中,全程觀看了第四代輕量化頂模在海南運行使用的過程。“每次看到又有新項目用上了‘空中造樓機’,我都覺得很驕傲。”
2017年,王開強帶領團隊赴海外投標項目,但卻沒有得到業主重視。然而,當他拿出基於“空中造樓機”的全新技術方案後,一向嚴謹的德國設計師都感嘆説:“無法想像,中國的建造技術竟如此先進,你們改變了我對中國的認識!”
同年,運用了“空中造樓機”的中國尊項目,528米的主體結構封頂。該項目使用的“空中造樓機”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大型塔機與施工作業平臺的集成。500米以上高樓建造的世界性難題被中國人破解,施工安全與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大國重器”由此驚艷全球。
不僅如此,王開強和團隊還針對量大面廣的普通住宅建造,自主研發了新一代輕量化頂模平臺。從摩天大樓到超高層建築,乃至百米以內的高層建築,已形成系列化建造解決方案,研發的尖端技術成果逐漸向常規房建項目普及應用,在全國多個住宅項目投入使用。
武漢以我為榮,我為武漢代言。當前,武漢正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深入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奮力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王開強在建築領域深耕10餘年,他與技術團隊自主研發四代“空中造樓機”,打造了20余座300米以上的地標建築。“現在武漢的高樓建設都運用了我們的‘造樓機’。”王開強表示,他將牢記建造報國的初心使命,用核心科技代言“中國建造”,用更高水準的快速建造、智慧建造、綠色建造、優質建造、安全建造服務武漢建設發展,真正以“大國重器”助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武漢篇章。
(記者余睿 通訊員付晶晶 夏琛 洪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