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湖泊打造創新地帶 武漢新城具有創新湖區獨特優勢
來源:長江日報  |  2023-06-12 10:11:54

圍繞湖泊打造創新地帶 武漢新城具有創新湖區獨特優勢_fororder_01

梁子湖熱氣球嘉年華活動現場。通訊員田勇 供圖

  圍繞湖泊打造創新地帶,正成為城市探索創新發展的一種新樣本。長三角環太湖地區的多座城市正協同打造環太湖科技創新圈,其中蘇州提出打造“世界級創新湖區”,也有由企業發起的湖區建設,如華為東莞總部松山湖基地等。    

  而在內陸地區,瞄準“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等目標定位的武漢新城,正在加速推進建設。

  ■ 創新湖區始於長三角地區

  是區域一體化推進的結果

  1990年,錢學森首先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是在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觀、天人合一哲學觀基礎上提出的未來城市構想。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教授趙守諒認為,創新湖區是一種可以很好促進、激發創新活動的空間載體,提倡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協調,和山水城市的提法一脈相承,但又有特殊之處。

  他認為,湖泊、濕地在今天如此受到關注,更多是區域一體化推進的結果。當中心城區發展空間受限,需要打破行政邊界,那麼處於城市邊緣地帶的湖泊濕地就成為發展的新載體,例如環太湖區域、武漢新城等。

  “我國的創新湖區和世界相比,有很大乃至本質區別。”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認為,與歐美一些借助河流湖泊區域自然而然形成的科技城、創新區域相比,我國創新湖區主要是城市規劃和發展戰略的産物。

  劉士林認為中國的創新湖區主要肇始於長三角區域。2021年5月,浙江嘉興、湖州,上海嘉定、青浦,江蘇蘇州、無錫、常州,安徽宣城等環太湖城市簽訂《共建環太湖科技創新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談到,“創新湖區”在我國,更多強調通過政府來整合力量、開展科技聯合攻關,環太湖科技創新圈在這點上走在前列。

  ■ 風景宜人的城市和區域

  更能吸引創新人才

  水孕育著生命,展現著靈動、生機和活力。中國城鎮化的下半場,創新湖區是否將重塑人們對城市的想像?

  多年來,規劃學科、地理學科等領域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良好的環境品質、優良的公共空間對創新活動可以起到關鍵作用。“美麗風景也是美麗經濟,創新湖區的打造可以為區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極、新的發動機。”在趙守諒看來,科技時代也是更重視生態文明的時代。例如,在吸引人才方面,風景宜人的城市和區域更加成為創新人才理想的棲居地。

  這些現象和研究都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也是經濟社會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體現。趙守諒認為,創新湖區是城市和湖泊關係的一種重塑——過去規模擴張背景下,湖泊面積縮小、受到過度污染,而現在更追求品質性增長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對湖泊以及周邊用地的開發強度明顯降低,對湖泊的保護力度增大。

  “創新活動將不僅僅在實驗室、辦公室裏進行,很多會在野外、在湖光山色中進行,這些會成為創新最好的場景。”曾剛認為,創新湖區在改造城市,未來會成為更多人嚮往的一種生活、生産方式。

  他同時提出,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良好的水質不僅具有生態價值,還能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多元化的享受。更為重要的是,水能匯集創新要素,是代表城市未來發展的希望。

  ■ 以武漢新城建設為契機

  帶動都市圈跨地域聯合研發協同創新

  今年2月,《武漢新城規劃》正式發佈,提出武漢新城將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高地、全國科創金融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

  武漢新城位於武鄂黃黃地理中心,管控範圍拓展至梁子湖區域,規劃面積約1689平方公里。在規劃範圍內,湖泊濕地資源豐富,包括梁子湖、嚴西湖、五四湖、紅蓮湖等。其中,梁子湖水面面積為227平方公里,是武漢東湖的近7倍。有專家表示,在中西部地區,很難有新城能夠擁有如此大面積的湖水。

  2022年,武漢成功舉辦《濕地公約》第14屆締約方大會,並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證書,成為全球獲此殊榮的唯一人口過千萬城市。武漢境內江河縱橫、百湖密布,擁有165條河流、166個湖泊,是全球同緯度地區和長江中下游湖泊型濕地的典型代表。

  專家認為,在打造創新湖區的大趨勢下,武漢的生態稟賦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具備了將其轉換為創新發展優勢的堅實基礎。

  創新湖區是新概念,也是新實驗。劉士林認為,武漢新城應當積極構建生態産業、高技術産業、文化旅遊業相互補充、互為整體的湖區現代化産業體系,並探索有利於湖區創新發展的政策、機制與營商環境。

  趙守諒認為,首先要把創新湖區作為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的重要戰略抓手,與武漢都市圈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其次,在保護好梁子湖水域的前提下,推進山體的生態修復。再次,根據湖泊生態承載能力調整優化創新湖區的産業結構佈局,實現科技産業人口和城市的融合。最後,在戰略規劃上做到各城市協同,實現制度創新、交通互聯以及區域文化認同。

  曾剛認為,要將武漢新城打造成“兩高地、兩中心、一樣板”,在規劃上要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協同空間,不然難以完美展現多區域聯動、規模集聚等效應。

  “要以武漢新城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激活昔日大武漢博大包容精神,彰顯新武漢跨地域聯合研發、協同創新的大局意識,展示武漢作為我國中部崛起脊梁的責任擔當。”曾剛認為,近些年,武漢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要更好發揮銷售大市場、科研大成果優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新機制,真正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記者常少華 吳曈)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