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央企投資、施工建設 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機吊裝
來源:湖北日報  |  2023-06-29 09:43:55

  原標題:在鄂央企三峽集團投資、中鐵大橋局施工,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機在閩吊裝

在鄂央企投資、施工建設 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機吊裝_fororder_01

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吊裝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6月28日上午9時30分,在台灣海峽福建平潭40公里的外海域,一根長123米、重62噸的風機葉片被“白鶴灘號”吊裝船吊裝至152米的高空,風機輪轂與葉片緩緩對接,上演“空中之吻”,標誌著由在鄂央企投資、施工建設的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機安裝就位。

  據了解,該風機由三峽集團投資、中鐵大橋局施工建設,風電設備由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記者現場看到,風機輪轂猶如一個巨大的風車,穩穩矗立在海上。從海平面往上,輪轂中心高度152米,相當於50層樓高,單只葉片長123米,可容納約300人並肩而立,葉輪掃風面積約5萬平方米,相當於7個標準足球場。據了解,該套風電葉片96%以上的材料實現國産化,技術工藝上更擁有100%的自主知識産權。

  碩大的體格,如何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完成拼裝?中鐵大橋局平潭風電項目經理程細平介紹,葉片從連雲港裝船運至福建平潭外海風電場。同時,三峽集團建造的2000噸級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白鶴灘號”從廣東陽江急行4天,趕來幫忙。在它的幫助下,62噸重的扇葉被輕鬆吊起。

  本次安裝地點位於平潭外海,距離岸邊約40公里,施工海域地處世界著名三大風暴海域之一的台灣海峽,全年6級以上大風達300多天,7級以上大風達200多天。“這對於風力發電來説可謂是得天獨厚,但對於大型風機安裝施工就意味著有效作業時間短、安裝難度升級。”程細平介紹。

  “從2022年5月開始,能施工的時間只有2個多月。”程細平説,海上天氣複雜多變,很多時候都只能“望洋興嘆”。為了搶抓工期,建設者們遇到窗口期採取24小時不間斷施工,啟用近2000功率的液壓打樁錘,將4根鋼柱敲擊12000多次,才將其打入海床以下80米,讓風電主塔穩穩立在海面。經過多次比選,建設者們最終選定6月24日至6月28日期間進行風機拼裝,最終成功完成吊裝。

  “我國風電技術完成了從長期跟跑、並跑再到趕超的歷史性跨越!”烈日下的甲板上,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自豪地説。海上風電産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的歐洲,瑞典于1990年安裝了第一台試驗性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此後,荷蘭、英國相繼開展海上風電項目建設,並且長期引領海上風電技術。從2010年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海上風電領域,並陸續完成6兆瓦、8兆瓦、10兆瓦的技術研發,于2021年年底超越英國,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量最大的國家。

  “湖北不靠海,但湖北建設者敢於征服大海!”中鐵大橋局副總經理、新能源工程指揮部指揮長肖世波介紹,此次成功安裝,使國內風機安裝實現從13兆瓦到16兆瓦躍進,將一舉打破由丹麥維斯塔斯公司創造的15兆瓦安裝紀錄,標誌著中國風電系統集成技術站到了世界最前沿,是湖北建設者在海上完成的又一具有世界意義的壯舉。

  國家能源局發佈的1至5月用電數據顯示,我國煤電比例已經降至50%左右,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正成為增長的新亮點。據介紹,此次安裝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額定工況下,單臺機組每轉動一圈可發電34.2千瓦時,平均每年可輸出超過660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能夠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可節約標煤約2.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4萬噸。(記者胡祎、通訊員張靜)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