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為底 不負期許——新時代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武漢實踐
來源:長江日報  |  2023-08-03 09:50:16

以綠為底 不負期許——新時代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武漢實踐_fororder_01

百里長江生態廊道重點項目楊泗港都市T臺為武漢兩江四岸的亮麗風光添上了一塊新的“拼圖”。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武漢考察。他凝望長江、眺望荊楚,深情寄語: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爭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

  “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前往長江上、中、下游調研,三次主持召開座談會,深刻闡釋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辯證關係和戰略考量。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念茲在茲、牽掛在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把脈定向。

  十年對標對表,十年擔當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句句叮嚀,成為指引湖北武漢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十年來,武漢全市上下牢記囑託,砥礪奮進,扛牢“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責任,努力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 “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高水準保護母親河,確保“一江清水東流”

  長江水系支流眾多、生態系統獨特,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典型的區域。

  2016年1月,在長江上游的重慶,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為了大江煥新顏,武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迅疾而動,積極擔負“一江清水東流”的重要使命,築牢長江中游生態屏障,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效。

  江河治理如何實現上下游齊心協力?解難題就要抓住“牛鼻子”。2017年,武漢在全國首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單月考核,雙月通報,年度算總賬,哪出現問題,轄區主要負責人會被約談。

  扎住污水口,就抓住了共保一江清澈的根本。

  追根溯源、對症下藥。2019年起,武漢推進河湖排口排查整治,完成長江、漢江1660個排污口整治和全市全部165條河流的排口排查。

  2020年9月,武漢建成國內一次性建成規模最大的北湖污水處理廠,半個武昌城的污水通過埋深超過40米的大東湖深隧,奔向污水處理廠,以優於國家標準的方式處理後,排至長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優化已有岸線使用效率”“抓緊解決沿江工業、港口岸線無序發展的問題”。

  城區沿江碼頭林立、躉船散佈,影響環境,有礙安全,武漢果斷堅決,以“雷霆之勢”掀起岸線整治。

  2019年3月,119歲的王家巷碼頭告別長江舞臺。漢口武漢關至龍王廟一帶,曾經的20多個碼頭不見了,只見江面清朗,天寬雲闊。

  這一改觀得益於武漢對長江、漢江岸線資源的整治:103個碼頭優化調整,47公里岸線清理騰退。十年來,武漢移走碼頭380多個,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86家。

  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換來的是水清岸綠。近年來,長江武漢段水質已穩定保持Ⅱ類,為20年來最優。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保持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武漢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斷提高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2020年7月1日,武漢全面開啟長江十年禁漁。江上全部620艘漁船退捕,拆解封存。

  空、天、水、岸立體監管,武漢推進“智慧漁政”建設,在長江、漢江流域沿線鐵塔上,佈下百餘個高點監控,融合紅外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實現無人自主360°巡航、全形度實時監測。

  江河湖泊生態系統是否健康,一看水,二看魚。

  “長江江豚回來啦!”2020年8月以來,被稱作長江生態“晴雨錶”的長江江豚,在長江武漢段不斷被目擊。當年12月,中國科學院水生所宣佈,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長江江豚群體棲息。在水生生物專家看來,長江江豚回歸正是全面禁捕效果的顯現——水質優良,魚類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産、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

  以前,河湖治理往往受限于部門分治、地域分治、見水治水。從體制機制上破解難題,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攻堅克難。2021年,武漢市在全國率先施行流域河湖長制,將全市劃分為17個流域,流域河湖長制打破行政區劃、水陸域分界,變單個河湖治理為流域綜合治理,流域治理力量更足。

  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動四化同步發展。

  流域統籌,跨市聯動,2022年11月,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四市簽訂河湖長制一體化發展工作方案,共同推進跨市河湖治理和管護。近年來,武漢還與省內多市加強合作,形成流域治理強大合力。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今天的武漢從昔日“人水相爭”變“人水相依”,這裡天凈水闊,滿眼皆綠,城與人與大自然各得其所、祥和安寧。

  ■ “要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創新驅動綠色低碳,不斷提升“含新量”“含綠量”

  大江奔流,發展潮涌。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全國一半,新舊動能轉換對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至關重要。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重點闡述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五個關係。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要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殷殷期望武漢牢記在心、紮實推進。武漢著力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大力發展創新性産業集群。以創新為第一動力,科創引擎向“高”而立、向新而“進”,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漸次打開,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培育。

  全球最大尺寸光纖預製棒、國內首個400G硅光模組、國內最大功率10萬瓦光纖鐳射器、國內首臺新型顯示噴印裝備……

  一項項全球領先、全國首創的重大科技成果,從武漢涌現。新技術、新産品打開了新市場,武漢經濟在“新”上不斷下力、潛心向前。

  一批新成果在業內刷屏。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五軸數控系統産品包,讓飛機、船舶等高端製造領域的國産數控系統自主可控性能向前邁出一大步;命名為“快舟·銳科鐳射號”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其核心部件由武漢銳科光纖鐳射公司生産的鐳射器焊接,零部件焊接效率提升了3倍……

  一批新産品産銷兩旺。東風公司旗下多個品牌在歐洲市場獲得重大突破,今年將挑戰25萬輛出口目標,跑出國産新能源汽車出口“加速度”。

  “推動生産線上搞科研、實驗室裏謀轉化成勢見效。”武漢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創平臺正在武漢加速形成。

  近日,湖北車規級晶片産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在關鍵核心技術掌控方面正逐步“挂果”,實現3款國內空白車規級晶片首次流片;由行業一流企業和知名高校共同組建的湖北省數字交通産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

  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創新平臺1900多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155個。今年上半年,啟動建設6家重點中試平臺,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完成全年目標近七成。

  武漢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一大批企業迅速壯大,脫穎而出,一批批新賽道産業項目落子聚勢,一個個新領域産業平臺匯聚勢能,托起了武漢産業集群的堅實底座。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在孵企業900余家。

  “長江經濟帶的各個地區、每個城市都應該也必須有推動自身發展的意願,這無可厚非,但在各自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之中,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

  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是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關鍵之招,是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高品質發展的戰略之舉,是基於武鄂黃黃髮展優勢提出的務實之策,將加速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堅實支撐。

  武漢勇當龍頭,堅決扛起責任使命,經濟協同、産業溢出效應正不斷顯現。

  翻開光谷科創大走廊規劃圖,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向東連接鄂州、黃石、黃岡、咸寧,延展百餘公里。城市的科創要素在都市圈內流動,為區域發展提供動力。

  武漢都市圈創新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圈內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均突破15000家。

  跨越武漢、鄂州兩市的武漢新城,今年新開工重大項目175個、總投資超過1600億元,截至目前,已集中開工41個、總投資520億元。

  沿著長江,武漢高品質發展的美麗新圖景逐漸鋪展。

  ■ “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力軍”

  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

  盛夏時節,陽邏港船來船往,一片繁忙。

  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主戰場”“主動脈”“主力軍”,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賦予了新使命。

  “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指明具體方向。

  打造黃金水道,暢通長江經濟帶雙循環的主動脈,武漢必須且應當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大作用。

  2013年3月,武漢開通陽邏港—上海洋山港“江海直達”天天班航線。一條長江中游航運的主樞紐由此在武漢形成。

  2019年11月,武漢開通點對點漢亞直航班輪。從陽邏港啟航駛向日本大阪、名古屋、神戶等港口。2021年10月,武漢至日本江海直達航線繼續延伸至韓國釜山港。2022年10月,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至武漢陽邏港首航成功。

  2022年,武漢港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69.97萬標箱,集裝箱吞吐量再次穩居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的位置,基本建成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立足長江黃金水道,武漢港形成了一個以武漢至上海為軸、長江中上游港口至武漢港為“內陸輻”、上海至全球為“遠洋輻”的全球性江海聯運網絡,黃金水道持續釋放“黃金價值”。

  “要構築高水準對外開放新高地”“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加快長江經濟帶上的‘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建設,擴大投資和貿易,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明確目標。

  不沿邊、不靠海的武漢,曾是沿海開放的“後隊”。武漢努力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邁向新時代內陸開放的“前隊”。

  加快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加快建設國際物流樞紐,打造新時代“貨到漢口活”;堅持內引外聯、雙向開放,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

  陽邏國際港、天河機場、花湖機場、吳家山鐵路基地四大樞紐,正以全新姿態擁抱世界。

  四年前,武漢探索把江海直達與中歐班列銜接起來,開展“鐵—江—海”聯運,開闢了一條貫穿東亞—中亞—中東—歐洲的國際物流新通道。

  江海聯動,陸海呼應。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武漢)連續6個月單月開行百列以上,累計開行650列,躍居全國第三。

  花湖機場作為湖北重要的“空中出海口”,是全省戰略佈局的關鍵落子。

  202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以來,花湖機場先後開通了3條國際全貨機往返航線。花湖機場國內貨運航線將突破40條。其建成投運、加快發展,有力拉升了湖北開放發展的高度。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當前的武漢,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快以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記者宋磊 汪文漢 李慧紫 實習生付雨潔)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