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條城市岸線濃縮百年變遷歷史——沙市洋碼頭蝶變網紅打卡地
沙市洋碼頭已成為荊州城市新IP、網紅打卡地。
沙市洋碼頭,荊江大堤外,長不過2公里,寬約數百米。道路是新修的,樹木花草是新栽的,但房子都很老,每棟老房子都有年代久遠的故事……江水滔滔,船來船往,這裡已無碼頭,每晚華燈初上,居民潮集,擺攤設點,吆喝四起,工業的塵埃洗去,只留下岸青水綠,休閒愜意。
這裡曾是荊州臟亂差的代名詞,也是岸線整治的重災區。拆後重建,歷時5年,舊貌換新顏。開園不過兩載,洋碼頭已成為荊州城市新IP、網紅打卡地。
一條城市岸線,在城市更新浪潮中,為何能一炮而紅?
一條跨越百年的歷史岸線,喚醒沙市人的親近感
洋碼頭最老的房子是1927年建的打包廠,四層紅磚房。
“沙市記憶”展覽館就在打包廠一樓,講述沙市1876年至1949年曆史,展館徵集老物件,很多家庭毫不保留地捐獻。開館以來,參觀者也是絡繹不絕。
展館的每幅字畫,都經過洋碼頭文創園執行總經理余波的精挑細選。他介紹,沙市發脈于碼頭,號稱“千年古埠”。1876年以前,碼頭一直是東西南北水上運輸中樞,可東達上海,西至四川,北通洛陽,南到長沙。正因為重要,1876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洋船”停靠,“洋貨”借此入侵中國內陸,“洋碼頭”至此出名。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日本在洋碼頭設海關徵稅。解放後,洋船洋貨不見了,“洋碼頭”也不喊了,被“四碼頭”“五碼頭”代替。
1876年至今百餘年,不過兩三代人光景,不少沙市人祖父輩在碼頭做過生意幹過活,或親眼見過火燒洋碼頭,或親身經歷日本侵略者轟炸,或見證沙市解放……聽著洋碼頭故事長大的沙市人,在展館裏能看到洋碼頭昔日模樣,感到親近。
説洋碼頭是一條歷史岸線,不僅指它存在的時間長,更重要的是這裡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既改變了沙市的社會進程,也對全國有重要影響。余波認為,沙市碼頭文化能引起本地人的情感共鳴。
一條鑄就輝煌的經濟岸線,增添沙市人的自豪感
“活力28,沙市日化”,40年前響徹全國的工業品牌就誕生在洋碼頭。
如今,廠房和辦公樓被保留下來。圓拱形大門、用瓷磚貼的墻畫、沙市第一輛小汽車等,時過境遷,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潮流。
老廠房被改造成“沙市工業成就”展館,三層樓,呈現解放後至今沙市工業發展歷程。“活力28”佔滿一樓,耳熟能詳的電視廣告、琳琅滿目的包裝袋、冠名的足球隊……這是一代人的記憶,也是沙市工業的輝煌代表。畢玉玲、王作梅、鄭天明——前“活力28”職工,參觀老廠房感慨萬千,看到新廠房由衷高興:“活力28又回來了!”
其實,沙市當時還有鴛鴦牌床單、沙松牌電冰箱、荊江牌熱水器等著名工業品牌。沙市地毯廠生産的金蝶牌地毯,被外交部指定為歡迎國賓專用地毯。它們很多都是通過洋碼頭銷往全國各地。
洋碼頭作為經濟岸線,既帶活了地方經濟,也為全國發展探路——沙市被列為全國首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是湖北率先設立工業園區承接上海産業轉移的城市,是全省第一個到上海設立辦事處的城市、第一個派出技術人員去沿海學習的城市……
40年過去了,“沙市經驗”還在延續,但光環褪去,多數工業品牌銷聲匿跡,只有命運多舛的“活力28”又重上貨架。
“活力28”之後,洋碼頭再無明星企業。岸線毫無規劃,經濟粗放式發展,砂石碼頭雜亂無章,批發市場生意蕭條,棚戶區臟亂差,洋碼頭與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格格不入。岸線整治提上政府議事日程。
一條煥然新生的生態岸線,彰顯沙市人的責任感
2016年,長江大保護開啟,洋碼頭迎來史無前例的大拆遷:上千戶居民、數十家生産企業、企事業單位、裝卸碼頭等,無條件拆除搬走。
沙市成立城市改造中心負責碼頭拆遷,萬青松擔任主任。他説,且不論碼頭一年還能上交多少錢,光拆遷政府就要投入10億元。一減一加,真金白銀,從中可以看出重整的決心。
單位帶頭,企業支持,居民配合,拆遷很快完成。碼頭需要復綠,砂石瓦礫、殘垣斷壁,怎麼種草栽樹?萬青松深感重擔壓肩,找來挖機鑽破水泥打洞,保證樹苗栽在土壤上。
樹活了,草綠了,廢墟變成公園。
是做公園,還是做産業園?爭議來了。從最開始的風情帶,到後來的文創園,規劃幾易其稿,最終保留80多棟、15.2萬平方米的歷史建築。
保留建築做什麼?“舊瓶裝新酒”,發展輕資産的文創産業逐漸成為共識。
名字取什麼?也經過抉擇。最開始叫1876文創園,後來又提出洋碼頭文創園。糾結中,有人提出,這些名字都隱含屈辱史,不能用!但最終,開放戰勝了保守,自信的沙市人大膽啟用“洋碼頭”。
原來淹沒于棚戶區的歷史建築凸顯出來,修繕以後成為景點,讓好奇的市民一睹真容;原來被破壞的生態岸線修復一新,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一條承前啟後的文化岸線,能激發沙市人的使命感
洋碼頭走紅,有其特質,也符合規律。
人依水而居,城因水而興,古往今來,一脈相承。親臨長江,又有歷史文化,新時代的洋碼頭,自帶流量,想不火都不行。
它的走紅告訴世人,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城中村改造,都必須留住城市的根脈。
余波認為,城市岸線應還水於民,成為親水準臺,而不是工業園區。“化工圍江”剝奪人與水親密接觸的權益,自然要被拋棄。岸線整治運動的興起,是回歸本源的進步。長江大保護,保護的是生態,也保護市民的親水權益。
有了先天優勢,洋碼頭投資公司也沒“躺平”,想方設法策劃活動,撬動這片熱土——啤酒節、音樂節,餐飲、酒店、服裝等企業陸續入駐,經濟生態逐漸形成。洋碼頭髮展文創産業,打造開放式産業園區,既保障市民親水所需,也重塑岸線業態,成為荊州旅遊新名片、文創産業新引擎。
一條岸線,四個階段。
百年變遷,城市縮影。
歷史明星,現實網紅。
——那是城市的根與魂。(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羅序文 王丙全 通訊員 許露陽 梅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