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建成114個縣級失能特困供養機構 9965名失能特困人員受到集中照護
9月27日,全省農村特困供養體制機制改革現場推進會在大冶市召開。記者了解到,省民政廳近年來全面推廣失能特困縣級集中照護模式,目前44個縣(市、區)已實現農村福利院縣級直管,建成114個縣級(區域性)失能特困供養機構,77個縣(市、區)實現失能特困縣級集中照護,9965名失能特困人員受到集中照護,184個城鄉公辦養老機構實行公建民營或服務外包,提高了機構養老服務品質與效率。
農村特困供養機構體制機制改革是省民政廳推進民政事業改革創新的一項重點改革項目。“大冶市成立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對4個集中供養點實行市民政局直管,將8家農村鄉鎮福利院交由國資公司統管,實行公建民營,取得明顯成效,經驗做法可學可用。”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省民政廳大力推進農村福利院縣級直管、失能特困供養機構建設、失能特困縣級集中照護、特困供養機構運營機制改革。
各地在改(擴)建縣級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和區域性特困供養服務中心期間,注重增配護理康復設施,重點加強消防設施設備改造升級或開展適老化改造,消除安全隱患,並配備各類生活娛樂健康設施,提升了特困供養機構設施水準。
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縣級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和區域性特困供養服務中心,全部或大部分實現了縣域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護理服務,絕大多數通過內設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委託運營、簽約合作等方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大冶市、陽新縣拓展兜底保障範圍,探索開展低保失能集中托養照護,解決了農村低保失能老年人家庭的煩心事。
實施運營機制改革後,社會資本進入養老行業的“門檻”降低,將市場效率準則引入公辦養老機構運營管理機制,實行優質優價,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服務品質與效率大幅提高。應城市福音養老樂園有限公司對農村福利院託管運營後,運營方按要求增配養老護理員,培育發展專業化養老服務團隊,農村福利院標準化建設水準大大提高,照護服務品質明顯提升。(記者李光正、通訊員盧勇超、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