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武漢“含綠量”更高 “含金量”更足
來源:長江日報  |  2023-10-09 09:46:24

  原標題:産業減碳發展增綠美麗武漢“含綠量”更高 “含金量”更足

美麗武漢“含綠量”更高 “含金量”更足_fororder_01

江夏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是武漢首個礦山主題景區,經過三年多時間的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曾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如今變成了武漢新晉的“網紅打卡地”,被譽為武漢版的“稻城亞丁”。長江日報記者李子云 攝

  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進生態環保工作,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10月8日,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舉行,推動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武漢,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武漢篇章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

  47個劣Ⅴ類湖泊實現清零,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在新時代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中,武漢堅定不移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響亮樂章在武漢上空持久迴響。

  ■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砂場林立的雜亂岸線變身江灘公園

  武漢市依水而生,因水而興。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武漢重任在肩、擔當作為。

  “以前,這裡滿眼都是砂堆、舊房,現在變成了漂亮的江灘公園。”今年“雙節”黃金周,武昌江灘五期園區遊人如織。説起這裡的變化,家住鐵機路的市民楊先生欣慰不已。

  由於歷史原因,這裡曾經船廠、港口、碼頭、砂場林立,砂石料四處堆積。

  拆、遷、清。2016年起,武昌區對這片江灘開啟了環境綜合整治。經過不懈努力,11個碼頭、9個砂場、50萬噸砂石清理完畢。隨後,武昌江灘五期建設就地啟動,將堤岸改造成自然緩坡,營造出“舒適開闊、自然生態”的風景。

  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武漢完成88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長江漢江沿線碼頭由原來的580余個縮減為188個,364個沿江堆沙場全部取締,騰退岸線47公里,復綠岸線788萬餘平方米,“兩江四岸”造林2.14萬畝。

  長江兩岸綠意盎然、生機勃發。長江武漢段水質連續3年優於國家考核目標,穩定保持在Ⅱ類,達到近20年來最優水準。

  你送清水,我“致謝”。6月1日,位於通順河下游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代表武漢市將300萬元生態補償金交給上游的仙桃市。這是湖北省第一筆到位的長江一級支流跨市生態補償資金。

  2022年5月,武漢與仙桃簽署通順河生態補償協議,按照“誰超標、誰賠付,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實施上下游“雙向生態補償”——如果上游來水水質優於目標值,下游向上游給予生態補償金;如果上游來水水質劣于目標值,則上游向下游補償。

  今年1月,武漢市與孝感市、隨州市簽署《府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以3個國控斷面水質監控上游來水水質情況。

  一個河湖一個目標,共同保護不分你我。武漢深入推進河湖治理跨市聯動,讓河湖治理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高效有力。

  ■ 煤炭消耗持續下降

  綠色製造比例不斷上升

  2022年,武漢市煤炭消費總量2295萬噸,比2020年減少105萬噸,下降2.8個百分點;佔全市能源消耗比重為32.4%,下降2.8%。

  近年來,武漢努力實現産業“減碳”、發展“增綠”,綠色日益成為這座城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3月24日,工信部公佈2022年度綠色製造名單,11家武漢企業入選,分佈在食品、汽車、醫藥、電子信息等産業。

  綠色製造也稱為環境意識製造、面向環境的製造等,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製造模式。近年來,武漢探索推進“綠色先鋒企業”並出臺惠企鼓勵政策,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

  把好高品質發展“入口關”,武漢推動鋼鐵、石化等傳統優勢産業提質增效,武鋼有限2022年噸鋼綜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5.73%,中韓石化萬元産值能耗下降8%。

  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優化,武漢大力推進煤炭減量替代,積極發展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實現各類能源互補互濟和協調優化。

  穩步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的有效途徑。武漢積極引進“中碳登”、中碳科技等頭部企業,100多家涉碳服務企業、機構落戶,初步形成碳交易結算、碳資産管理服務産業鏈條。

  ■ 持續“無廢城市”建設

  探索建設小微企業危廢集運中心

  在東風鴻泰資源循環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拆解一台新能源汽車上的鋰電池,替換掉一輛叉車上的鉛酸蓄電池。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與鉛酸蓄電池相比,鋰電池使用或報廢時不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屬元素和物質,更環保,還可以回收利用。

  類似于動力電池這樣的固體廢物存在於城市的各個角落。而建設“無廢城市”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固體廢物的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的環境影響降至最低,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

  2022年4月,武漢入選國家第二批“無廢城市”建設名單。隨後,發佈《武漢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聚焦固體廢物的産生、轉移、利用、處置等環節,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努力探索形成超大城市固體廢物治理新模式。

  近日,一輛危廢轉運車駛入武漢高科醫療器械製造園,停在貨運電梯前,幾名工作人員乘坐電梯,來到一家藥企的危廢暫存間,與該企業安環部負責人進行危險廢物的交接、收集,完成轉運工作。“這可給我們解決了大麻煩。”看著一袋袋被運上危廢車的危險廢物,該藥企環境負責人長舒一口氣。

  為了解決小微企業危廢處置難題,打通危廢管理“最後一公里”,東湖高新區在全市率先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項目,建設小微企業危廢集運中心。自2023年4月試點項目開始轉運以來,已在東湖高新區範圍內簽訂了近百家委託收集協議,並提供危廢收集轉移服務,實現聚集小散、化零為整,改變小微産廢企業“自尋出路、分別轉運”的傳統路徑。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治理

  “礦石禿山”蝶變生態文化旅遊區

  每修復一處濕地、建設一塊綠地、新增一片樹林,都是建設美麗武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一步。

  輕風吹拂,花枝搖曳,初秋的江夏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內繽紛遍野。“我們種植了美人櫻、金盞菊、百日菊等花卉共計500畝,讓市民能在這片生態美景中愜意徜徉。”景區運營方負責人介紹道。

  江夏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位於江夏區烏龍泉街道靈山村,今年4月正式開園,是江夏首個礦山主題景區。

  然而,以前的靈山並非眼前這般。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建有大大小小採石場二三十家。長年開山採石,靈山山體塌滑、危岩聳立、礦坑深陷、水土流失,地質安全隱患和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2019年啟動靈山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工作,採取治理復墾為模式的生態修復,完成危岩清除、山體錨固、削坡整形、路網分佈、挂網噴播、喬灌移種等工程,修復後礦區地質生態環境徹底改變,土地品質達標,配套設施齊全,生態作物和四季花卉植物豐沛,礦山生態公園景觀得以形成。

  武漢著力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

  近年來,武漢打好“組合拳”,以“保護修複利用”三位一體打造亮點項目。其中,中法半島小鎮生態涵養示範帶成為黑翅長腳鷸、粗梗水蕨等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龍陽湖公園探索“大湖+”生態融合發展新模式,水質提升至V類,建立首個以生態為核心的健康主題公園。

  當前,武漢全市上下堅定信心、直面問題,鍥而不捨、久久為功,錨定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先行城市等目標,努力推動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記者宋磊 金文兵)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