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至10日,由湖北省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宜昌段建設領導小組主辦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長江文明國際傳播研討會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全國各地高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湖北省內外文化和旅遊行業人士170多人齊聚一堂,圍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探究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之道,探討新媒介技術背景下長江文明的國際傳播路徑,共話文明傳承、共促文化建設。
研討會現場 攝影 邢惠雅
2017年開始實施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已形成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和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本次研討會包含9場主旨發言和3場分會場討論,從國家文化公園的價值定位、政策意義,建設的現狀、問題和策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點與難點、路徑及國際傳播等方面展開交流研討。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放在中華文化傳承視野下來看待其價值定位。他認為,國家文化公園是彰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載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新平臺,要借助國家文化公園所承載的文旅消費功能,讓居民和遊客了解“我們的先民是怎樣一群人,中華民族是怎樣一個民族,中國是怎樣一個國家”,讓人們愛上這片土地、這裡的人民和這裡的文化,形成真正的家園歸屬感。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遊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保護規劃》編制組首席專家寧志中從建設規劃角度提出建議。他認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具有“國家文化性、人民主體性、文化辨識度、貫通融合性”四大特性,建設的難點包括如何闡釋長江文化、如何從空間上落實功能、如何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如何建立相適應的組織保障體系等。
結合湖北地域和文化特點,如何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旅遊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江風,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空間特徵、建設應關注的重點、文化傳播路徑方面進行分析。他指出,科學確定空間範圍是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前提和基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不是湖北省全域旅遊建設,應該有明確的空間邊界,要考慮歷史和文化脈絡複雜性,要將重要的文物文化點、文化旅遊線與文化和旅遊資源(或産業)集聚區有機結合;同時,文化內核的挖掘要有整體性、代表性和系統性,要把文化標誌物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要素。
在文化傳播方面,李江風提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要塑造文化辨識度,把握好三峽巴蜀山水文化、荊楚三國文化、武當山道家山水文化等具有吸引力和辨識度的文化,通過文化和旅遊融合,實現與其周邊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文旅優質資源聯動開發利用。(文 邢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