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區錨定主導産業抓項目,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搭建“政産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體系,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文 | 中共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委書記 張斐
武漢市江夏區素有“楚天首縣”之稱,是武漢的“南大門”、武漢都市圈發展的樞紐。近年來,江夏區始終堅持集群思維、創新思維、系統思維,全力以赴強産業、抓創新、優環境、守底線,奮力答好高品質發展的“首要答卷”。2022年,江夏區獲評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創新百強區、投資競爭力百強區等5個全國“百強”。
今年上半年,江夏區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額增長13.6%,交出一份高品質發展的靚麗“江夏答卷”。
堅持集群思維夯實産業支撐
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是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江夏區聚焦湖北省和武漢市現代化産業體系戰略部署,錨定主導産業抓項目,找準細分領域求突破,持續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構建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明晰産業賽道。堅持“方向至上、細分制勝”的産業發展思路,全域謀劃東車谷、南光谷、康谷、智谷、農谷“五穀共建”,統籌佈局“3+3+1+1”産業賽道,持續做強汽車及零部件、光電子信息、大健康3大主導産業,大力培育新能源、新安防、新材料3大新興産業,前瞻佈局人工智能等未來産業,力爭綜合實力在全國百強區中持續晉位升級。
完善産業鏈條。圍繞招大引強育優、強鏈補鏈延鏈,實施産業鏈培育工程,加大對龍頭企業、關鍵環節、上下游配套的招引力度,成功引進了博世華域研發中心、楚能新能源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和睿徵醫療、波睿達、安湃芯研等一批填補空白的創新型項目,著力形成“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産業發展格局。全區企業達5萬餘家,汽車産業産值達643億元,形成了兩家整車製造企業和57家零部件企業組成的産業集群。
建強産業園區。堅持“産業集群+特色園區”的發展模式,建設企業集聚、要素集約、技術集成、産業集群、服務集中的現代産業園,以“園”聚“鏈”,以“鏈”成“群”,推動産業集聚化、特色化、融合化和品牌化發展。建成了以上汽通用武漢基地為龍頭的汽車産業園,以“兩所一室”為引領的大健康産業園,以海康威視為代表的智慧安防産業園,以陽光創谷、數字經濟科創小鎮為載體的數字經濟産業園,不斷推動園區企業由“物理相聚”到“化學相融”。
堅持創新思維做強動力引擎
創新是高品質發展第一動力。江夏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圍繞構建“政産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升創新水準,厚植發展動能。
壯大創新主體。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增強發展後勁。已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9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07家,專精特新企業110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3家。
吸引創新人才。聚焦“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大力實施“招才引智”工程,引導各類人才與江夏結成發展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成長共同體。出臺“促進創新創業11條”獎勵政策,以“兌換券”方式給予創新創業人才5~25平方米的購房補貼,每年列支1億元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以人才“洼地”成就發展“高地”。2022年引進頂級專家團隊5個、海外高層次人才29名,留“夏”大學生突破2萬人。
加速創新轉化。聚焦“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産業集聚”的轉化鏈條,用好24所高校、31萬大學生以及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4個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資源優勢,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産業化。一是搭建創新平臺,與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13所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創新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平臺,創建氨基酸注射劑等2個省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引進大灣區科創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科技服務平臺。二是用好資本活水,成立“1+5”政府基金體系,與高瓴資本、國投創業等優質基金合作,撬動社會基金規模達316億元,推動武漢大全新能源、索真醫學等返投項目落地。
堅持系統思維營造良好環境
今年以來,江夏區“招商軍團”從大灣區到長三角,從武漢延伸至海外。新簽約入庫項目44個,簽約總金額683億元,同比增長40.3%……這是江夏區今年上半年的招商引資“成績單”。
營商環境是高品質發展的“生命線”。江夏區聚焦幹部作風、企業服務、配套保障等方面系統發力,持續營造“重商、惠商、安商”的濃厚氛圍。
在作風轉變上“重商”。聚焦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一體推進營商環境與作風建設。針對黨員幹部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亂作為等作風現象,以及“躺平”“老好人”等思想心態,開展“查誣正名”“六治九糾”專項行動,倒逼幹部轉作風、轉思想、提效能,去年開展不實舉報澄清正名173人次,今年上半年查處損害營商環境作風問題14起,黨紀政務處分13人,組織處理10人。探索建立“局長走流程”等機制,激勵幹部主動樹標、不斷提標、全力奪標,以高標準作風打造高品質營商環境。
在高效服務上“惠商”。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化“局長走流程”改革,主動發現和破解企業和群眾辦事過程中的痛點和堵點,加速推進服務流程優化和系統重構。一是做優線上一站式服務,推出“親清江夏”線上平臺,強化惠企政策的推送、申請、兌現等一站式服務,今年6月底上線,已推出即申即享項目96個、免申即享項目48個。二是做細線下跟蹤式服務,擦亮“金融顧問”“企業秘書”等服務品牌,針對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建立項目單位、分管區長、區長三級協調和提醒、通報、移交三級督辦工作機制,建設全過程、全鏈條、全週期服務矩陣,打造了中儲科技項目1個月落戶、2個月投産進規、3個月産值過3億的經典案例。
在配套保障上“安商”。秉持“生活環境、生産環境、生態環境均為營商環境”的理念,全面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教育、醫療、商業等公共服務水準,加速打造宜居宜業宜商的“活力之城”。目前,相繼通達3條地鐵線路,與武漢小學、武漢協和醫院等名校名院開展合作,打造教聯體、醫共體。(《瞭望》 2023年第40-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