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近日無人機拍攝的襄陽城區全景。(通訊員 謝勇 攝)
10月30日,襄陽東站。
13時24分,G1042次列車緩緩駛出,沿漢十高鐵向南國重鎮深圳疾馳而去;13時28分,從巴東駛來的G6786次,沿鄭渝高鐵緩緩駛入停穩,目標:漢口。
這裡,漢十、鄭渝和在建的呼南高鐵襄荊段3條高鐵交會,形成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樞紐。眼下最高日開行高鐵203列,通達全國170多個城市。
“襄陽是國家確定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重要鐵路樞紐。”襄陽市發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風言談中流露自豪。
在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計劃統計部主任寇東華看來,正是襄陽鐵路樞紐的發力,讓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四大跨越東中西的城市群有了更高效連接。
這是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3條鐵路匯聚後,襄陽又一耀眼時刻。
搶抓新機遇,襄陽著力讓國家級樞紐産生的大引力,成為經濟發展的大推力。
從“普鐵”到“高鐵”
古城重塑樞紐地位
人們好奇:襄陽何以躋身“國字號”?
在專家們看來,源自襄陽區位之重。
襄陽因交通而興,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歷來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該地北依中原城市群,南臨長江中游城市群,西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我國貫通南北、連接中西的重要節點。
現代化交通,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硬支撐。交通網絡與樞紐的選擇、建設,已被視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襄陽正成為國家推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棋子之一。
從普鐵—邁入高鐵局域網—融入高鐵互聯網,襄陽始終搶抓機遇,積極謀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漢丹、襄渝、焦柳3條鐵路在此交會,使襄陽成為全國鐵路運輸網的重要樞紐和湖北省第二大鐵路樞紐,一度支撐襄陽成為全國十大工業明星城市。
2019年9月28日,中國“北煤南運”戰略運輸通道——浩吉鐵路首發列車抵達襄州北站。這是近40年來,襄陽開通的首條新鐵路。
3年裏,襄陽搭上高鐵,連跳三級——
2019年11月29日,漢十高鐵開通,襄陽跨入高鐵時代;同年12月1日,鄭渝高鐵鄭州至襄陽段開通運營,襄陽接入高鐵“局域網”;2022年6月20日,鄭渝高鐵全線貫通,襄陽邁向高鐵“互聯網”。
眼下的襄陽,串起東西、南北經濟大動脈。往返武漢、廣州、重慶、北京等多個方向,均有時速350公里高鐵。
“40多年前,從襄陽到武漢的火車耗時12小時,再到後來動車2個多小時,現在高鐵最快一趟72分鐘……”在鐵路部門工作了近40年的王先強感慨萬千。
“隨著漢十高鐵開通、鄭渝高鐵全線貫通,襄陽成為湖北省內唯一一個擁有兩條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的城市,形成了高鐵十字貫通架構。”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襄陽車站黨委書記薛峰説。
據統計,襄陽境內鐵路運營里程808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367公里。
在襄陽市發展改革委採訪時,徐風示意記者觀察辦公室墻上的“國家鐵路網建設及規劃示意圖(襄陽樞紐)”,只見:漢十高鐵呈東西向綿延起伏,鄭渝高鐵呈東北、西南向對角線貫通城市,浩吉鐵路、焦柳線自北向南穿城而過,漢丹線向東延伸,襄渝線向西拓展,“三縱三橫”6條鐵路客貨運輸網絡交織清晰可見。
眼下,漢十高鐵正向西安延伸,襄荊鐵路(呼南高鐵一部分)正在火熱建設,通向合肥的合襄高鐵納入國家規劃,襄陽全面融入全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米”字型高鐵樞紐基本形成,真正進入高鐵“互聯網”。
火車頭帶來海量資源要素
城市格局品位提升
交通格局的大刷新,有效提升了城市格局。
從襄陽東站出來,沿東津大道由東向西行駛,科教創新中心、文旅新城板塊次第鋪開——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共建教育項目,國內文旅巨頭華僑城玩轉旅遊……
東津新區,與襄陽東站“近在咫尺”,快速享受高鐵對外通行的便利,也讓高鐵新城榮升為襄陽的“新門戶”。
東津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于慶波攤開一張東津新區規劃圖,只見2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規劃建設了區域性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旅中心等。
“沒有高鐵樞紐,東津與其他老城區相比就沒有明顯優勢,接入高鐵,相當於把資源要素接入東津。”于慶波説,2019年襄陽邁入高鐵時代以後,東津新區整體建設步伐明顯提速。如今,借助高鐵疊加機遇,東津新區吸引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在此設立校區,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同濟襄陽醫院、省級實驗室——湖北隆中實驗室在此安家。
“大批專家學者和科研平臺涌入東津,為東津發展注入活力。”于慶波介紹,高鐵開通前,位於襄陽東站附近的襄陽技師學院以往招生主要集中在襄陽本地,如今借助襄陽高鐵優勢和城市品牌優勢,該校外地招生規模持續擴大,延伸至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年招生培訓規模已經達到1.7萬人。
眼下,東津新區正謀定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新中心、襄陽都市圈核心區。
“高鐵見證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對提升襄陽品位、魅力、競爭力和襄陽都市圈知名度、美譽度,不可同日而語。”徐風説。
漢江北岸,總投資約300億元的“樊城濱江商務帶”建設正酣,打造襄陽對外展示的新地標。
魚梁洲,漢江第一大島,據襄陽城市之心。這裡正“長”出襄陽面積最大的城市中央生態公園。
在高新區,龍頭企業加速融入全球産業鏈、生物醫藥産業聚勢發展、數字經濟新賽道新星璀璨,高品質發展蹄疾步穩。
遊客增幅全省第一
襄陽好風日“火”出圈
今年的中秋、國慶假期,襄陽“燃”了,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到古隆中沉浸式體驗“三國文化之旅”,賞華僑城“奇幻煙花秀”,覽唐城“奇妙國潮遊園會”……
高鐵網,變革著人們的時空觀、邊界觀、區位觀、資源觀。
對襄陽人來説,乘坐高鐵可以通達全國170多個城市,1小時左右到武漢,2小時到鄭州,4小時到南京、北京、重慶……
對市外人而言,高鐵則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入襄。來自襄陽車站的一組數據顯示:高鐵沒開通前,2019年1至10月到達675.2萬人次,國慶到達26.2萬人次;高鐵開通後,2023年1至10月到達765.5萬人次,國慶到達40.4萬人次(含襄陽、襄陽東、宜城、襄州、棗陽、保康、南漳)。
今年上半年,襄陽遊客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中秋國慶假期接待遊客量同比增長1.2倍。
5年前,正是看中鄭渝高鐵和漢十高鐵在襄陽交會的獨特優勢,華僑城斥資700億元,在襄陽東站附近5公里佈局建設了8.48平方公里的奇幻度假區。
襄陽華僑城奇幻度假區市場部孫可欣介紹,借助襄陽高鐵優勢,襄陽華僑城奇幻度假區已經成為國內文旅界的“頂流”之一。1至9月,接待遊客近450萬人次,其中外地遊客佔75%,絕大部分通過高鐵抵達。
一江之隔的唐城景區也從中受益。夜幕下,氣勢恢宏的唐式城墻流光溢彩,婀娜多姿的舞步精妙絕倫……漫步唐城東市、西市,雖然當天非週末和節假日,景區也是遊客如織。
“高鐵客流佔到30%,僅次於自駕遊,是我們最大的增量。”襄陽唐城景區總經理王亮説,在影視劇《夢華錄》帶動下,乘坐高鐵來唐城景區打卡的年輕群體越來越多。1至10月,遊客接待量突破160萬人次,營業收入過億元,創開業8年來歷史新高。
借高鐵動力騰飛
變交通優勢為發展勝勢
讓國家級樞紐産生的大引力,成為襄陽經濟發展的大推力。
開行襄陽始發中歐班列,“襄陽造”直達德國、俄羅斯、波蘭等國家,打通鄂北及鄂西北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互聯互通的陸上橋梁;開通襄陽—寧波鐵海聯運班列,運輸成本下降15%、耗時減少約40%……
“受益於高鐵開通,客戶與我們黏性顯著增強。”駱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光忠説。
今年7月28日,投資68億元的駱駝集團新能源低碳産業園破土動工,建設年産1200萬套低壓鋰電池生産基地和10GWh儲能電池生産基地。項目建成後,將帶動更多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襄陽,建立更加完備的鋰電池産業鏈。
孫光忠介紹,駱駝集團的人才集聚效應也愈發增強,新進博士、碩士留在襄陽的發展意願更足。
“有了高鐵,人流就會在東津導入,産業就有可能進一步集聚。”于慶波説。
目前,東津新區正在集聚中化六建、華為襄陽雲計算基地、長飛光纖、中國聯通等一批産業主力,厚植東津新區騰飛産業優勢。
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範區、湖北隆中實驗室聚焦襄陽汽車産業鏈中的“卡脖子”難題,由院士牽頭,聚焦新材料基礎研究、汽車新能源研究,服務全省萬億級汽車産業鏈轉型發展。
襄陽華中科技大學先進製造工程研究院,聚焦航空發動機關鍵零件製造技術、數控系統智慧化應用技術等,為襄陽都市圈企業産業轉型提供技術方案。漢十高鐵、鄭渝高鐵貫通,讓該研究院的業務範圍還拓展到合肥、鄭州等多個鄰近城市。
伴隨著襄陽交通戰略地位的提升,襄陽實力正在快速成長。
2021年,襄陽GDP突破5000億大關,闖入全國“5000億俱樂部”,讓湖北的區域經濟格局為之一變。新能源汽車和智慧網聯汽車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優勢産業集聚成勢,正全力打造萬億工業強市……
鐵龍飛馳,千年古城迎來襄陽新機遇,匯聚起澎湃發展動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文娟 胡祎 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