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谷城:眾鳥翔集處 秋水長天間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11-18 16:47:30

  11月16日,襄陽市谷城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濕地保護科科長陳偉帶著高倍望遠鏡和無人機,駕車前往漢江大堤,對候鳥進行觀測。這已經成為他的常態化工作。

  “漢江一帶濕地,植物繁茂,魚蝦豐饒。候鳥從北往南飛,這裡是它們的最佳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陳偉説,成群結隊的鳥兒來此覓食,場面甚是壯觀。

  據不完全統計,漢江濕地監測的鳥類有9目、28科、120余種,其中中華秋沙鴨、黑鸛、小天鵝、灰雁、灰鶴、小白額雁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多達28種,這裡是全國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之一。

湖北谷城:眾鳥翔集處 秋水長天間_fororder_圖片10

漢江濕地公園 供圖 襄陽市谷城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黑科技”助力鳥類監測

  谷城縣城關鎮江家洲村一組的一處田地裏,一座直徑1米、高35米的倣生樹塔直衝雲霄。

  陳偉介紹,這是專門用於監測鳥類的觀測塔,時刻關注飛鳥的一舉一動。觀測塔頂端安裝了一個可360度旋轉的高清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搜尋方圓2公里內的信息,只要有飛鳥闖入,攝像頭就會記錄下來。關於鳥類的各種信息經智慧機器人分析後,以文字、圖片、曲線圖、柱狀圖、報表等形式呈現出來。

  “通過大數據對比,抓拍到的飛鳥直接被歸類,識別度相當高。”陳偉説,這些信息每日一匯總、每月一分析、每年一總結,是研究飛鳥種群、習性的重要參考依據。

  目前,整個漢江濕地分片設置了4座觀測塔,操控系統與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監測網相連,實現了信息共享,為更好開展濕地生態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可及時預警並處置。

黑鸛聚焦漢江 供圖 襄陽市谷城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齊參與守護綠色濕地

  漢江濕地地處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的東南段,是候鳥棲息的“天堂”。為了招待好這些“貴客”,讓它們的遷徙生活不被打擾,漢江濕地公園發動社會力量,組建愛鳥志願者隊伍,共同守護鳥類家園。

  谷城縣城關鎮格壘嘴村年輕幹部周濤出生在漢江邊,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非常清楚。他主動請纓,成為濕地巡護員,奔走在自己的責任區內。數量超500隻的野生鸕鶿就被他成功拍攝下來。

  “以前只看到過三五十隻。此次數量這麼多,説明漢江濕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要不然,它們不會組團過來。”周濤樂呵呵地説。

  如今,漢江濕地範圍內的9個村(社區)共同組建了一支濕地巡護員隊伍,每人配備望遠鏡等專業設備,重點巡查鳥類分佈、棲息、覓食等情況,對非法捕獵等行為及時制止並報警。與此同時,谷城境內的幾十名鳥類攝影愛好者也自發成立了護鳥小分隊,為濕地工作者提供飛鳥圖片,輔助研究相關數據。“每年我都會來漢江濕地拍鳥,每年都有驚喜,鳥的種類和數量逐年攀升,讓人很興奮。”攝影愛好者何富芝説。

巡護員觀測飛鳥 供圖 襄陽市谷城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多舉措強化科普宣教

  漢江濕地分生態保育區、生態恢復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發揮著美化環境、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閒娛樂等公益性功能,不僅為鳥類生活提供重要場所,而且對保障中下游水源清潔、打造海綿城市具有重要意義。漢江濕地公園結合“生態美縣”建設實際,大膽探索,闖出了一條“科普宣教共育生態文明”的新路子。

  漢江濕地公園以打造全省一流科普宣教中心為目標,建成870平方米的科普宣教中心,輔助建設了3000余平方米的動植物及濕地知識科普長廊。圖片、展板、沙盤以及場景還原、聲光電演示等多媒體技術,讓濕地保護相關知識“活”了起來。

中華秋沙鴨江面疾飛 供圖 襄陽市谷城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我們將以人民幸福為目標,主動擔負起漢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重任,找準切入點,乘勢發力,為大美谷城貢獻濕地力量。”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黨組書記、主任胡毅力説。(文 杜元 胡娟 肖世波 童光輝 程備)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